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最新热门    
 
清代自然环境研究

时间:2009-7-24 13:51:37  来源:不详
”脱胎于历史地理学,主要考察自有人类活动以来生态环境的历史变化。“生态史”以一定空间范围内历史自然环境中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为关注重点,如高等动植物的种类构成、种群数量、活动分布的变化,及其与整体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如气候、水土状况和生物环境特别是人类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等。其中,又分为主要探讨人类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造成生态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的“生态社会史”,及采用生态学(包括其分支如文化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等)理论方法研究社会运行发展的是“社会生态史”。“环境史”是上一世纪6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人类、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历史上环境状况的研究,探寻时至今日环境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如其代表人物唐纳德·沃斯特所言,当世界卷入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视角之中时,历史学家们对他们自己过去的观点——以为历史是被掌有国家权力的伟人所彻底控制和组织——失去了信心[46]。他们跳出了传统史学以“政治史”或“民族国家史”为研究核心的束缚,开始以“环境史”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而“环境史”也由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史之后成为西方历史编纂学中的第四大类型。

在讨论17~19世纪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纵览各家各派的研究及成果时,可以看到成为主流的明显两途:一是从环境出发;一是从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出发。其研究路径大致如佳宏伟所概括的那样:1.概述区域环境的自然地理状况;2.考察区域经济开发过程;3.探求经济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4.分析环境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5.总结人地关系的演进特点及相关历史经验教训。[47]

 

从环境出发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首先是区域环境变迁史的研究。区域环境总体上分西部、东部两个部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进程,在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朱士光主编《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会议论文集》、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等[48]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涌现出以马敏、王玉德《西部自然环境的变迁》[49]等为代表研究环境变迁史的大批优秀论著。这些研究多着眼于该地区有史以来长时段的环境变迁,然从中可见清代环境在整个环境变迁史中的位置。

 

表6  清代西部环境变化较大地区与前代环境对比表

 

 

东部,又有各个区域环境变迁的具体研究,如唐亦功《金至民国时期京津唐地区的环境变迁研究》[50] 等论著即是该方面的代表作。而更多的研究表明,是西部环境变迁波及到东部,加重了东部环境的恶化: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不仅使西部山地“沃土无存”,硗确沙瘠无法耕种,而且沙石“随大雨倾泻而下,由山入溪,由溪达汉、达江,由江、汉达湖”,致使洲渚日高,湖底日浅,严重地削弱了河湖水系的蓄泄能力,湖南、湖北、江南各省沿江、沿汉、沿湖向日受水之地,“无不筑圩捍水,成阡陌治庐舍其中”,“下游之湖面江面日狭一日,而上游之沙涨日甚一日”,夏涨堤破,田亩无不受灾[51]。夏明方指出,这种因山地或河流上游水土流失而招致下游大规模围垦的现象在华北及其他各地普遍存在。直隶南部的东淀,至清中叶“百数十年来竟已占去大半,丛芦密苇,弥望无涯,不特难容多水,即淀中旧有河道,亦因而淤垫”。河南、山东民人甚至于黄河大堤之内“堵筑私埝”,“租种滩地”,以致“河身渐逼,一遇汛水涨发,易于冲溃汇注,堤根即成险工”。珠江下游滨江沿海各县,也“每于沿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