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
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
唐代长江下游大地产的发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
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
最新热门    
 
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生产

时间:2009-7-24 13:51:45  来源:不详
下》。

[11] 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

[12] 民国《宿松县志》卷18《实业志·渔业》。

[13] (明)何景明《大复集》卷11《津市打鱼歌》。

[14] 民国《高邮州志》卷1《民赋志·营业状况》。

[15] 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渔业及林业》。

[16]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

[17]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

[18]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

[19] 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

第二节 海洋捕捞生产
 
一 渔场与渔汛
渔场是有鱼类或其他水产动物聚集可供捕捞的水域。构成渔场的要素是:一、具有大批洄游经过或集结栖息的捕捞对象;二、具有捕捞对象生存或生活的环境条件;三、可以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捕捞,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某些产量较丰富、均衡且较集中的渔场习惯上称为中心渔场。捕捞对象在渔场上群集并足以获得较高产量的时期,称为渔期,通常也称渔汛。在渔期中渔获产量最高的一些时日,称为盛渔期或旺汛。渔场和渔期是分别从空间上和时间上表达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概念。在空间上一个具备渔场条件的水域只有到了渔期,才能成为渔场;同样,只有在具备形成渔场条件的水域才有渔期。渔场和渔期的形成是捕捞对象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状况与所在水域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果,不同种类的捕捞对象因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各异而有不同的渔场、渔期,如河豚鱼渔场、大黄鱼渔场、带鱼渔场等。同一种类的捕捞对象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也因其适应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渔场和渔期,如大黄鱼的产卵渔场、索饵渔场和越冬渔场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出现的渔期就各不相同。有的同种捕捞对象即使在同一生活阶段,也因年间环境条件出现差异,其渔场的地理位置和渔期也有不同,如川沙地区的外海渔业,“设网地点之远近年有不同”[1]。
    长江口岸及东海北、中部海区主要为大黄鱼渔场、小黄鱼渔场、河豚鱼渔场、海鳗鲡渔场,渔汛时期“以阴历正月起,至五月为止”;捕渔时间在立春后称为小熟,所捕鱼类以河豚为大宗;清明后则以黄鱼、海鳗鲡(俗称海龙)等为大宗[2]。“河豚鱼常居外海沙砾底,三四月溯江而产卵”[3],形成渔汛。大黄鱼即石首鱼,“夏初则至,吴人以楝花时为候。谚曰: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典卖冬具以买鱼也”;又有“ 一种春初先至而小者名黄花鱼”,即小黄鱼[4]。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中国渔民早就以此习性判断大黄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明人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石首鱼初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渔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类似的记载亦见于王士性《广志绎》:“渔师则以篙筒下水听之,鱼声向上则下网,下则不”。长江口沿岸的渔民多往黄海南部近岸的吕四洋渔场捕捞大黄鱼。大黄鱼又名黄花鱼,“体长八寸左右、高二寸余,头大,身带黄色。自一月至三月为产汛者名曰南洋鲜,又名春鱼、又名古堂鲜……自三月至四月下旬为产汛者曰北洋鲜”;出产于吕泗洋面,渔汛时,渔民用载重五百担左右的帆船备囊网正副各一具驶抵产地水深处捕捉,大约每汛旬日可获鱼二百余石[5]。长江口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