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末清初公理化方法未能
明末邢云路《古今律历考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
第20课  明末农民战争和
明末清初民主思想与近代
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
一个糊涂汉人对汉服明末
满清入关与明末中国现代
最新热门    
 
明末屯军自耕农化浅析

时间:2009-7-24 13:51:48  来源:不详
决定了屯军必须按照较高的科则上缴粮米。洪武年间,由于军屯刚刚展开,对军屯的科则没有统一的规定。如太原、朔州等地的屯田一度免税[12];西安等地屯田“税粮与民田等”[13];凉州、西宁一带则以“十之二输官”[14];宣州卫“岁征其半,余存自食”[15]。尽管税制复杂,科则不一,但逐渐抬高税则,提高军队自养率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例如洪武四年规定河南、山东等处屯田三年后每亩“收租一斗”[16],远远高于民田。
到永乐年间,军屯已经全面展开,加之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对军粮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军屯科则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建文四年,朱棣上台后不久即宣布“每军田一分纳正粮十二石,余粮十二石。正粮收贮屯仓听本军支用,余粮十二石上交,供本卫官军俸粮。”[17]不过由于科则提高过多,能否实现朱棣自己也表示怀疑,因而在永乐二年制定屯田赏罚例时规定只要屯军余粮达到六石就算过关,管屯官不予处罚[18]。永乐十二年,因屯军实在无法完成规定税额,朱棣不得不下令“余粮免其一半,止纳六石”[19],这一科则后来一直沿用到英宗即位。
洪武、永乐时期,屯田科则居高不下的原因,后人只是称“其田科则之重亦良有深意”[20],但未加深论。笔者认为,所谓深意当与苏松重赋相同。明初百废待兴,急需与民休养生息,但新政权的创建和尚未终止的与北元的战争都需要财政支持,能两方面兼顾的唯一方法是与绝大多数百姓休息,将轻徭薄赋的损失转嫁到局部头上,牺牲部分百姓的利益。苏松地区经济较发达,自然成为“剪刀差”的对象。至于苏松地区长期支持张士诚该受惩罚等理由纯属冠冕堂皇,表面文章。明初军需众多,绝非百姓所能承受,世袭军户制度提供了稳定兵源,加大对屯军的剥削顺理成章。只是此类深意不便明言,只能用“寓兵于农”之类理由掩饰。
为使屯军有能力完成任务,明朝政府转而牺牲部分民户的利益,大量拨膏腴田土与军,并且不限制屯军适当额外占田。在河南,“国初重军伍,必先置屯田而后及于民,故屯之地腴而亩又赢”[21];在安徽,“草昧之时,地广人稀,军强民弱。方初下屯时,所占田地无限制,且未丈量,未经拨补,田亦有余,既经拨补,田益增羡……故今屯田一分,少者不下百亩,多则数百亩”[22];在江西九江,“其上田皆属南昌九江卫,而次者以授民”[23]。至于边境地区,土著居民本来就少,屯军占地所受限制更少。当然也有例外,如河间府,由于开屯较晚,肥沃土地大多被民户占有,“屯田之地皆受而薄者也”,但“犹幸其田羡而可资也”[24]。又如贵州基本为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很低,不适宜农耕,且分布星散,但由于数量有限,贵州屯军无法多占田土,一分地仅18亩[25]。
明初,“民多流离失恒产”,加之军官大多“畏法不敢虐下,故建卫从军,多安其役”[26],军屯取得了一定成效,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明中期的户部要员认为“一军之田,足以赡一军之用”[27]。这种说法后来日渐增加,以至于影响到很多现当代学者也持类似的看法。其实,明初军屯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万历时两广总督殷正茂在分析广东卫所屯田时指出:广东卫所军原额约13万零900人,现存支粮食俸官军约3万人,每年消耗军粮米352000余石。“查计原额屯田七千一百二十四顷有奇,纳米一十八万九千六百二十三石,是以原额之屯供今日消耗之官军尚且不足,而必取资于民粮。况国初官军全盛之时乎?则有军有田之说或当时经略详于九边而略于边海,未可知也。”[28]殷正茂不敢断言的九边屯田,成效也并不很好。笔者在《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一文中曾考证过大同地区军粮供应的主体始终是民运粮[29]。宣府、蓟镇、延绥、固原等镇保留下来的屯田数据基本是正统以后的,无法反映明初情况。但这些边镇从国防形势、下屯比例、土质条件、气候以及耕作水平大致和大同地区相当或更差一些,军屯发挥的作用应不至于有大的出入。唯一不明确的是辽东。正德时山东巡按周熊奏报辽东“永乐间常操军士凡一十九万,以屯粮四万二千有余供之,而受供者又得自耕边外,军无月粮,以是边饷足用”[30],屯军所产不足全军食用;天启年间户部臣则说“永乐十年辽镇岁收屯粮七十一万六千一百余石,以养该镇官兵九万余,京运亦止一万石而已”[31],军屯所出几乎完全满足全军需要。不过二者都说明了一点,即辽东镇的军饷供应主要靠自己解决。考虑到辽东地区明初政局一直很稳定,且大部分地区土壤腐殖质含量很高,土质肥沃,适合农耕,军屯生产水平较高应该可信。不过这只是局部特例,并不代表全国水准。
明朝实行世袭军户制度,违背商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员和职业自由流动的要求。屯军不仅要世代从军,还要被长期束缚于土地,既无土地所有权,又不能自主决定种植品种与方式,且屯田子粒远高于民田,俨然是政府的农奴。低下的地位决定了明朝军屯必然败坏的结果。明朝屯政败坏的过程也既是屯军争取摆脱低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