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7世紀廣東與荷蘭關係述
17世紀廣東與荷蘭關係述
十八、十九世纪之际的宗
朝鲜燕行使者所见十八世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摩鄰,中国中世紀中國關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六百年古窖浸染  八世纪
最新热门    
 
十八世紀東南沿海米價市場的整合性分析

时间:2009-7-24 13:51:56  来源:不详
對組的相關係數值,根據這些配對組的總數目分配在高、低係數值的相對量,以判斷這些地方間的糧價互動性强、弱。當配對的地方總數量增加時(例如6個地方就有15組配對,10個地方會多到45組配對,20個地方則達到了190組配對等),這種觀察比較法就會越來越困難。因此,我們從實例分析的實驗性研究中,將配對係數值結合成多個地方的相關係數矩陣,再利用矩陣性質和運算轉化成為單一數值的矩陣指標函數值。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運用了兩個指標函數轉化法,並且加以標準化,以作為測度糧價市場整合性之參考指標。我們以王業鍵和黄國樞(1989)、王業鍵和黄瑩玨(1999)之考察結果為基礎,將東南沿海四省的州、府為單位,依糧食作物分佈、糧食供需情况、米糧貿易運輸路線和地理位置等特性,結合成10個不同群組,少則有4個地方或多達20個府為一群組,分别作了米價序列值的量化分析。主要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進一步地支持王業鍵和黄瑩玨的考察研究結論。即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地理上和交通運輸上愈接近的地區。市場整合程度愈高。
這些統計分析方法在第2節中分别作了扼要說。在第3節中,我們從清代糧價資料庫中,選取了東南四省内33個地方和鄰省一個府的米價資料,依照地域的特性等考量,結合成10個不同群組來加以分析和比較,同時作科學化的印證研究,進而推斷這個區域的糧價市場整合性强弱。最後在第4節中作了初步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王業鍵和黄國樞(1989)《十八世紀中國糧食供需的考察》;陳春聲(1992),《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十八世紀廣東米價分析》;Wang,Y.C.(1993)Zhe 34th Internationai
Congress of Asia and North Africa。
    [8]  Hogg, R. V. and A. T. Craig, (1995),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二、相關性的統計分析法
 
用來度量兩個随機變數之間的線性相關程度,通常是以一個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值來表現,除了可以量化線性相關的强弱,亦能由正負值來表示其方向性。[8]實際糧價的變動方式,常以分解模型的季節循環性、長期趨勢性和不規則性等因子來探討,[9]其中季節循環變動是上下振動的曲線形態,而趨勢走向則以線性模型最為廣泛地被引用。除了依此模型作個别地方的糧價分析之外,兩個地方間糧價的關聯性和互動程度,常以相關係數之量化函數值來表示。作為統計估算的序列資料值,可能為原始糧價序列值,除去季節性因子之後序列值、或不規則性因子序列值(即移去季節和趨勢兩因子之後的资料值)。如何評估哪一種序列值最能適度地反映出糧價的互動性,我們從實際糧價的實驗性分析中,[10]將資料呈現出這三種序列值,分别計算出其相關係數值來作分析與比較,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前兩種的相關係數值没有多大差異,但是前兩種和第三種序列值的計算結果比較,就有顯著的區别。從這些現象看來,我們可得到初步的結論,即線性趨勢因子對相關係數的計算值影響很大,而非線性的季節循環因子之影響力則不顯著。例如有兩組完全線性趨勢的序列值分别為1,2,3,4,5,6,7,8,9,10和5.1,5.3,5.5,5.7,5.9,6.1,6.3,6.5,6.7,6.9,雖然成長率相差極大,分别為1.0和0.2,然而兩個序列的相關係數值是1.0,為線性相關的最高係數值,因此,序列值中的線性趨勢因子足够顯著時,就得移除趨勢因子後才來計算兩者的相關係數值,以正確地反應和估計出彼此的線性相關程度。基於這個初步結論,我們决定使用年平均值作為原始資料,表為Y1,Y 2,…,Yt-1,Yt,…, Yn-1,Yn,其問的線性趨勢因子以α+βt來表示,分别模式化相加(以减法移去)和相乘(以除法移去)兩種形態,移去之後的資料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