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乡村自治:皇权、族权和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最新热门    
 
宋代乡村户之生活水平析议

时间:2009-7-24 13:52:31  来源:不详
概念而言,是停停走走,始终没有质的突破,一直处于前现代时期。笔者想质疑传统所讲的
——————————————
    ①  [美]汤普逊:《中世纪社会经济史》上册,第485页,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  同注①。
    ③  吴承明:《中国经济通史·总序》,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农民战争的进步作用。因为对社会的破坏因素分为两种: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人为战争。16世纪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很大原因是中国的战火少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就中国自身而言,自秦末以来,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一次接一次,每次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尽管每个新朝代在建立之初都致力于恢复经济,可每次发展总赶不上破坏,这样循环往复,尽管每一次重新开始时经济发展速度、规模都要有超越前代的表现,但边际增长率却在降低。况且农民战争的结果从对社会性质的影响上讲,即使胜利也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革命。对于宋代的经济发展同元明清经济发展的关系,历史学界多已达成共识,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折时期”①。日本宋史学家期波义信先生更将宋代看成是中华帝国2000年历史的分水岭,但又进一步指出:宋代同前代相比,各方面的革命性变化远不及后来的16世纪、19世纪的明清时代的变化,可耐人寻味的是明清时代的这些增长指数,并未使明清的生活质量有大的改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抵消无疑是一重大原因。②对此,美国史学家黄宗智先生有更好的阐释,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③。也正因此,尽可能以直观形式揭示宋代乡村户(民众)的生活水平显得更加必要。
——————————————————
    ①  叶坦:《商品经济观念的历史转化——立足于宋代考察》,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②  [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序章二:宋代社会和长江下游地区》,方键、何忠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详见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第一章《导论》,中华书局2000年版。
 
二、宋代乡村户生活水平概述
 
    宋代乡村户的生活水平是个什么样子呢?前文讲过乡村户可以等同于农民,而“农民是包含着收入和地位方面种种差别的一个形形色色的阶层”①。因此,我们在研究宋代乡村户时,首先应有“乡村户的等级观念”,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如不少学者对宋代农民的描述大都依据司马光的这段话:
窃谓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塗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沾蚕、绩麻、纺纬,屡屡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故其子弟游市井者,食甘服美,目睹盛丽,则不复昔归南矣。至使世俗俳谐,共以农为嗤鄙,诚可哀也。况聚敛之臣于税之外,巧取百端,以邀功赏。②
——————————————————
    ①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第185页。
    ②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长编》)卷359神宗元丰八年八月己丑。
 
并由此断定宋代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生活。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司马光这段话的背景,恐怕其历史价值会大打折扣。首先司马光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反对王安石变法。为了印证王安石差役法为免役、助役法的不合理,他尽可能地选取乡村户当中之贫下者为叙述对象。在差役法时,上户服重役衙前多有破产,贫下户服力役相对较轻。王安石变差役为免役,让各级主户出免役钱,由政府雇人服役,从而使上户的负担有所减轻;而下户除服力役外,须出免役钱,负担较前加重。其实,不管是差役法还是免役法,都没有改变宋廷对民众的赋役控制,只不过方式改变一下罢了。王安石变法是既缓和矛盾又增加财赋收入,司马光的维护旧法也是为维护宋朝社会的稳定,二者从终极目的来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