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庶民地主经济的形成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
宋代地主制经济的特权性
领主制与地主制:封建生
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把钱币研究与社会经济史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
最新热门    
 
地主、农民和市场的关系

时间:2009-7-24 13:53:27  来源:不详
与衡牧”。而此句之后的自注才是其心态和生活的真正反映:“谓人生食足,则欢有余,何待多须邪。工商衡牧,似多须者,若少私寡欲,充命则足。但非田无以立耳。”也就是说,只有贪得无厌之辈,才“工商衡牧”,而一般人吃饱
————————
  ①  本处引文均据1965年中华书局版石声汉校注本。《四民月令》中粮食买卖用专用名词“粜”和“籴”,其余商品用“卖”和“买”,较易判断。“收”字较麻烦,基本意思是收获,但有时也可作收购解,如“收白犬”  “收弊絮”之类。 如十一月明确说“买白犬”,那么正月的“收白犬”也应该是买,何况正月正是“合法药”的时候。
 
穿暖就可以满足了。他恰恰是一个“多须者”,本传说他“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  “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如果他真正以“食足”为目标,根本用不到接二连三地占山护泽,他的生业如此丰厚,显然不是仅仅为了自给,而是为了交换,满足其豪奢的生活。尽管本传中没有他经商的记载,但至少在《山居赋》中有“亦桑贸衣”四字,本传中亦有其徒党“给钱令买弓箭刀楯等物”的记录。表明他同样离不开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所谓“谢工商与衡牧”,不过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已。
    以前,笔者和许多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衰颓萎缩,自然经济加强的同志一样,为了强调本时期的自然经济,在引证《颜氏家训·治家篇》时,也是到“家无盐井耳”为止,不甚注意后文:“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当将这段话引全后,就可以看到,是否能做到“闭门为生具以足”相当难说。
其一,颜之推认为南方并未如此,“江南奢侈,多不逮焉”。不管理由全面不全面,准确不准确,至少他承认了南方的地主并没有过“闭门为生之具以足”的生活。其二,对北方来说,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至能守其业者”,“率能躬俭节用”。这样折扣就打得大了。北魏中后期,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竞相奢侈,和西晋一样互相斗富,有过之而无不及,乃至《洛阳伽蓝记·城南》说:“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其中,河间王琛除了来自西域的各种宝物外,库房里“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綵、越、葛、钱绢等不可数计”,发出了“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1)的叫嚣。周齐对峙时,周武帝为了遏止此风,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发布一个个诏令,自己在吃、穿、住、用等方面做表率,官吏们被迫在朝廷上破衣烂衫,可一回到家里便珠光宝气,锦衣玉食,
————————
  ① 《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
 
山珍海味。周武帝一死,他所倡导的一切也随之烟消云散。而北齐在这方面几乎和北魏后期没有什么区别。和颜之推同时代的萧大圜,只有两顷多地,是个知足常乐的小地主。《周书》本传说他尚有“侍儿五三”,“果园在后,开窗以临花卉;蔬圃居前,坐簷而看灌甽”,“烹羊豚而介春洒,迎伏腊而候岁时”。如此悠闲,怎能说是“躬俭节用”。真正能躬俭节用的只有不起眼的小土财主,可他们又达不到“闭门为生之具以足”的地步。那么“闭门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充其量也只是颜之推企求的理想境界。即便抱有如此理想境界的他,也认为必须“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①。这里的“数万”,显然是指钱而言的。“蓄财数万”,岂是小数,看来他也离不开市场的调剂和补充。
潘岳的《闲居赋》将其生活描绘得十分悠然自得,但却是靠“舂税”和“鬻蔬”来维持的。石崇的金谷园似乎应有尽有,他的赀产是“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田宅称是”②。三十余区水碓的产品决非只是石崇自给,更多的应是为了“舂税”。“称是”的“货贿”显然是指商品,他也离不开商品和传统市场。王戎的情况相当典型,《晋书·王戎传》载: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田园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实。
 
吃不完的李子还“常出货之”,其他物品当然不在话下,否则何需“自执牙筹,昼夜算计”,这决不是潘岳、石崇和王戎数人,而是当时十分普遍的现象,以致江统要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