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庶民地主经济的形成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
宋代地主制经济的特权性
领主制与地主制:封建生
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把钱币研究与社会经济史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
最新热门    
 
地主、农民和市场的关系

时间:2009-7-24 13:53:27  来源:不详
哲,北齐的陈元赏、司马膺之、卢文伟、和士开等,在这方面都相当有名,如元禧,“田业盐铁,遍于远近。臣吏僮隶,相继经营”④。刘腾,“唯在财货,舟车之利,水陆无遗,山泽之饶,所在固护,剥削六镇,交通互市,岁人利息,以巨万计”⑤。其他就不一一备举了。
前已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无非是采用庄园(或田庄)或租佃关系这两种模式配置其土地和劳动力,而租佃关系是主导。即便“有求必给”的庄园或田庄,同样离不开
————————
  ①  《魏书》卷4《世祖纪》。
  ②  《魏书》卷5《高宗纪》。
  ③  《魏书》卷9《肃宗纪》。
  ④  《魏书》卷2l《咸阳王禧传》。
  ⑤  《魏书》卷94《阉官·刘腾传》。
 
小范围内市场的调剂或补偿,也只有在市场的调剂或补偿下,才能做到所谓的“有求必给”。因此这样的经济单位,既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又有商品生产的因素,只有个别地主才以商品性生产为主。以租佃关系配置其土地和劳动力的地主,对市场依赖的程度则要超过他们。本时期市场上的商品,相当数量是由地主阶级提供的,他们和商品经济及传统市场的关系,远比小农密切,他们投向市场的商品,亦非小农可以比拟,甚至可以达到千匹万斛。其中有他们组织生产的,更多的是从租佃农民那儿剥削来的。鉴于此时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不具备商品生产的能力,在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尚未发展起来,小农尚不能摆脱自给性生产束缚的前提和条件下,一些大地主即便聚集起千匹万斛的商品,也决难冲出自然经济的范畴。何况他们将剥削来的产品投向市场的目的,稍好一点的是为了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更多的是为了享用,并非是为了交换,为了发展商品生产。用此时稀见的商品生产组织者李衡的话来说:“亦可足用耳。”需要指出,这样的现象,在封建社会中是正常的,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客观上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至于官商结合,或凭恃权力特权之类经商,牟取暴利,除了阻滞和破坏正常的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直至危及整个社会经济以外,恐怕极难有积极意义可言。

二、自给性生产农民和市场的关系
 
    战国秦汉时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所以繁荣,是与在生产力稍有提高的基础上,小农经济日趋成熟密不可分的。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当时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成分,起有决定性的作用,既是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基础,也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这里并不排除都邑附近有些农民以园圃为生,从事商品性生产,绝大部分农民都不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而是为了解决温饱的自给性生产,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商品经济,生活圈又十分窄小,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从事商品性生产的农民固然离不开市场,自给性生产的农民也必然和市场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这是由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维持再生产和基本生活时,许多必需品并非小农自己所能制造,所能生产,诸如耕牛、铁农具、食盐和陶器之类,有些农民为了解决衣着,改良家禽家畜品种,改良作物品种,翻盖住宅或婚丧喜庆及祭祀所需的特殊用品,甚至为了完纳赋税等,也只有用自己的农副产品,甚至县自己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有时还包括他们的命根子——土地去交换。要不就没有什么农民破产之类可言了。对于一个个小农来说.他们所提供的商品极少,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当其生产能正常进行时,封建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发展繁荣起来。当其生产遭受阻滞和破坏时,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必然萎缩或衰退。秦汉时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的巨大波动便是由此产生的。这也说明,为什么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只能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以及农民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不是其他。也正因如此,在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没有进一步发展以前,传统市场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总是有限度的;难以突破自然经济的藩篱,甚至往往沦入恢复——发展——繁荣——阻滞——破坏的怪圈。秦汉如此,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
    魏晋南朝是小农经济的天下,应该没有什么疑义,它导致商品经济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