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汉商品经济与农民生活
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概貌
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巨大
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
《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绪
汉代专业农户的商品生产
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
两汉工商政策与商品经济
论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
秦汉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
最新热门    
 
大宗商品、商税和市场制度

时间:2009-7-24 13:53:27  来源:不详
周朗和沈约确实言之不虚。
北方虽然没有南方那样典型的材料,但前已说明,历经十六国的变化,北方人民坚持了
————————
  ①  《南齐书》卷3《武帝纪》。
 
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均田制的推行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社会经济明显改观,农民的产出相应略有提高。《齐民要术·种葵篇》说,在“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若有良田30亩种葵,只要水、肥不成问题,讲究种植方法,“耕、劳、辇糞、卖菜终岁不闲”,从三月到四月初八,每天摘叶去卖,便可“一亩得葵三载,合收米九十车。车准米二十斛,为米一千八百石”。前引司马迁的说法,在通都大邑中每年贩谷6 400石,便是富等公侯的大商人,请注意,司马迁说的是原粮,折成现在的量为2 192石。贾思勰说的是成品粮,成品粮和原粮大体是1:2上下,魏量又大于汉量,1 800石相当于现在的1 426石左右了。《齐民要术》继续说,四月初八以后,葵还可以留作秋菜,“九月,指地卖,两亩得绢一匹”,其总收入“胜作十顷谷田”。也就是说,在北魏都邑附近有30亩好地的农民,如果种葵菜,自产自销,其收入竟和西汉商品经济鼎盛时期的大商人、大地主相距不远了。这类例证在《齐民要术》中多处可见,不过在钱帛杂用的情况下,有的地方以钱计,有的地方以谷帛计而已。不管怎么计算,他表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此时园圃农民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比前辈有所增加,种植粮食的农民,大概亦应如此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场和民间交换的商品有生产资料、衣食住行之类的生活用品、文化用品,以及供统治阶级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三大类。此外还有奴婢、弓箭刀枪剑戟之类武器组成的特殊商品。在分裂割据、战乱频仍、坞堡林立的总背景下,武器也几乎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物品。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价格昂贵,获利丰厚,但和平民百姓,甚至中小地主无缘,在商品中所占份额极少,一般市场难以见到。
    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商品中,有相当数量是手工业产品,如盐、铁、铜、铁器、木器、纺织品、砖瓦、陶器、瓷器、漆器、粮食加工品、笔墨纸砚之类的文化用品及相当数量的日杂用品,其中有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也有民间小手工业者生产的。官营手工业总体上是服务于封建政府和统治者的需求,有些完全是为了其穷奢
极欲的生活,但相当数量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最有代表性的是盐铁。其他产品虽然不像盐铁,同样有不少是抛向市场的。如在蜀汉的官营手工业中,织锦业分量很重,蜀锦闻名于全国,诸葛亮直率地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①显然锦是流向市场换取军国必需品的,又如北魏前期,封建政府控制了大量细茧户、罗縠户、绫罗户等营杂隶户,《南齐书·魏虏传》叙述此时北魏宫廷生活说:“妃妾皆住土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酤酒,养猪羊,牧牛羊,种菜逐利”,既然宫廷的产品也在“贩卖”  “逐利”,可以推断营杂隶户们的产品也会如此的。
    此时民间小手工业者也不算太少,确实有借制作和贩卖一些小商品为生的。如王猛,  “少贫贱,以鬻畚为生,尝货畚于洛阳”②。前燕灭亡后,慕容权贵的地位一落千丈,有些人生活毫无着落,其中慕容永夫妇便因“家贫,夫妻常卖靴于市”③。刘惔,“家贫,织芒屐以为养”④。沈瑀,“尝自至此鬻瓦器”⑤。《宋书·孝义传》中,郭原平、吴逵等人有段时期都靠烧砖为生等等。
    如果说官府手工业相当数量的产品和民间小手工业者的产品是商品生产的话,农民的产品则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但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或者为了完纳赋税,也有小量产品投向市场,有时甚至被迫将其必需品投向市场,数量尽管很小,毕竟他们是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可以集腋成裘、聚沙成丘的。众所周知,此时南方的家庭手工业也即纺织业尚不如北方,但沈约却可吹诩“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⑥,正是这种状况的反映。这就使农副产品无论从数和量来说,都远远超过了手工业产品。
此外,地主剥削来的财富需要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其生活所需的消费品,他们投向
————————
&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