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陶希圣及其中国史观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南高史地学派与中国史学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最新热门    
 
国史诸朝兴衰刍论

时间:2009-7-24 13:54:03  来源:不详
机缘。历史家的责任就是去找出该朝代中合作与冲突的力量交互运作的情形。朝代形态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就会导向这个问题。

    在从事多重检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中国史上一些有趣的面貌。举例来说,在价格问题上,一个低而稳定的物价水准(尤其是谷价)经常被当作繁荣的表征。虽然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已了解“谷贱伤农”的原理[1],可是他们并没有现代西方人对生产过度与大不景气的恐惧。

只有在做完所有必要的检查之后,我们才可以对不同的形态加以得体的比较与解释。也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断定,就那一层意义而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间是重复着同样的循环,还是展开着不同的循环。假使我们同意朝代的兴衰包含了循环与非循环的因素(那也不见得就是“天”与“人”)的说法,那么从各个朝代找出这两组因素各自的重要性,仍然是颇有价值的。此外,讨论朝代循环而置形态于不顾,也显得太过玄虚,反而可能一点用处也没有。朝代有兴亡,正如人有生死。重要的是要从朝代兴亡的得失成败——换句话说,就是业绩——中获取教益。

 

原题:“Toward A Study of Dynastic Configurations in Chinese History”,Liensheng Yang,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al History,(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tudies,ⅩⅩ,1961,)pp.1—17,由陈国栋译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Nancy Lee Swann,Food and Money in Ancient China(1950),p.13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