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列文森的中国近代思想史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评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
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
最新热门    
 
近代内蒙古草原的游牧群体及其生态基础

时间:2009-7-24 13:54:07  来源:不详
cology, topography, agriculture,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Keywords: pastoral household ;ail
 
蒙古族的游牧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为了生产中的互助和消费,形成共同游牧的群体。学术界蒙古族代以前的群体形态如阿寅勒和古延列有所了解,对元代以后的情形则不甚楚,几乎仍停留在符拉基米尔佐夫的水平上。本文利用零散的近代调查资料,甚至档案资料,对近代蒙古草原族基层游牧群体的社会形态及其与草原生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家庭与小群体
 
游牧以家庭为基本活动单位,在许多情况下,家庭单独活动,家庭成员本身构成游牧活动中最基本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牲畜-草原的关系最为直接,不但放牧活动直接与草原生态有关,家内的各样生活必需用品,也大部分从畜群和生态环境中支取。如作燃料用的牛粪,就从环境中直接提取。Sevyan Vainshtein认为游牧民的生活物品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家庭本身,皮革用品、衣服、鞋、箭、带子等等,都是在家庭内生产的;第二是牧区的工匠;第三是通过贸易从游牧区以外获得[1]。 在内蒙游牧区,未开放以前的工匠很少,商品也不能自由地进入牧区。可以推断,在代或清代前中期,纯游牧的自给性很强,因为他们还未与商人过多地接触。所以,许多产品需要游牧民自己生产,在自己的生态环境内解决。搓绳子、盖蒙古包、织毡子,这些活动也促成几个游牧家庭合作。游牧中极易产生2-3个家庭的组成的游牧阿寅勒。与家庭相比,游牧阿寅勒的共同活动相对就少一些,一般只限于放牧和其它一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活动;更高一层的村落群体的联系就更少,但政治和其它文化活动往往在村落群体上表现。
作为群体的游牧家庭是有分工的,各种角色有不同的环境应付。正常的应该是男人对外,直接应付草原生态环境,从事放牧和畜群的管理活动;女人对内,负责各项家务,也就是对初级产品的细加工。但近代蒙古族妇女要干几乎所有男人干的工作。女人从小时就在马上开始放牧,挤奶工作也几乎全由妇女完成。在早期,男人还能负责马和骆驼的挤奶工作。在13世纪,在蒙古的旅行者卡培尼认为挤马奶的任务必须由男人完成,这似乎标志着男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性。到后期,男人越来越不参加正常的牧畜劳动,只在劳动力紧张时才参加。男人单独承担的工作包括在丢了牲畜时寻找牲畜,挖井和决定游牧路径。其它大部分工作必须由女人完成[2]。 蒙古包的拆卸和安装,已经专门属于妇女了。"凡张幕,妇女掌之,以时时迁移,故习熟其事,一转瞬间结构已具"。 [1]家庭中的小孩子却很早就参加各种工作。小男孩一般要放羊。少女往往特别负责挤羊奶的工作,日本人的一个调查团在西阿巴嘎旗发现一个蒙古家庭几个少女负责几十头羊的挤奶,她们把羊拴到蒙古包前的栅上,将羊头卡在两栅之间,以此自由地挤奶。 [2]接羔时节,许多母幼畜被送到包内保护,由妇女和小孩照料。龙梅与玉荣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说明在人民公社时代仍父母仍任小孩,甚至小女孩外出放牧,以至遇到了暴风雪。除了放牧外,小孩还负责对小牲畜喂饲料。到了入学年龄,小孩一般是没有求学机会的。男人更多地是作决定,而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由妇人和小孩完成。男人在生产方面作指指点点工作,行父权制下的家长作风。在消费方面,他们却居主导地位。后藤十三雄在锡林郭勒盟一家看到男人独自吃食,剩下的才由妇人和小孩子吃。男人对牲畜的出售也有决定权。[3] 
西部蒙古族大体上也是这样,新疆的土尔扈特蒙古族,男人懒惰,无所事事,女人却要背负全部的家庭重担。照看牲畜、挤乳、治疗家畜、制作奶制品、做饭等事务全由女人一手操持。到冬季,无论多冷,为了维持蒙古包的取暖,蒙古女人要不辞辛苦地外出拾柴。另外,织毡、洗衣服、制绳、剪羊毛、采驼毛等活也都是女人的工作。女人几乎永远处于艰苦的状态,不知疲倦地照看小孩,但由于女人的工作太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