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列文森的中国近代思想史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评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
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
最新热门    
 
近代内蒙古草原的游牧群体及其生态基础

时间:2009-7-24 13:54:07  来源:不详
国以前,以大规模的"古延列"式游牧存在。几百个游牧民常在一起移营。这是因为草原上的游牧民处于经常的战争状态,单独的牧民几乎不能生存,但放牧时仍采用相对分散的阿寅勒形式。成吉思汗以后,大群体的政治基础消失,内聚性很强的大群体在元代也随之消失。
    但游牧聚落在各地仍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蒙人生涯,端资牲畜,孳养生息应须广泛之地域,聚族而居,实与其生业不能相容,故村落之集团,多不过二三十户,少或二三户,远隔数里,或十余里。" [16]2-3户是阿寅勒式游牧联合,20-30户基本上是大游牧群体。有人注意到了中国西部古特人与喀尔喀蒙古的区别。喀尔喀蒙古"独幕而无邻",唐古特人喜群居,"常联幕或数十幕"。 [1]2-3个蒙古包的联幕是阿寅勒,数十幕的联合就形成大群体了。大村落的形成一般是因某个社会活动集中一起的,或只是简单地在某个营地集群,没有生产和社会的联系。在营地狭小而固定之时,易形成大群体。村落内蒙古包相隔很长,夏营地草产量高,相隔距离可以稍短,冬营地草枯,相隔更长。四子王旗的自然村称阿拉板,每个阿拉板长宽数十里。20世纪50年代搞互助组时,由于当时领导人强制编组,村中牧户在放牧和打草时很勉强,因为有许多时间浪费在路上。 [17]在阿巴嘎旗,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叫爱拉,或称村庄,同爱拉的人一般同时实行长距离的换场移牧。一般家庭的物资往往可装6辆牛车,财产多的可装15辆左右。蒙古犬在车队前开路,牲畜群在其后。与农业村庄不同,爱拉受游牧方式的限制,范围很大。一个村庄的直径达30里,蒙古包与蒙古包的距离一般达2-3里。 [18]为了容纳畜群和移牧的方便,蒙古包之间不能互相混乱。集居有时是为了防狼,各地狼害的程度不一,苏尼特王府附近的牧民平均每个家庭每年损失牲畜4头左右,有的地方损失则达10头左右。被害的牲畜以仔马为多,羊、牛和成马依次递减。羊在蒙古包附近,有防护犬防护。 [19]集居的蒙古包将车辆围成团,可以相对地保护畜群。
在呼伦贝尔,同一佐领大体在同一游牧圈内放牧,有的可能形成类似村落形态的群体,一部分可能分散,并无严格的限制。牧户在同一营地时,在密度大时看起来就像村落群体,尽管各户相隔几十里。这种集群首先受生态的限制,草原的负载量大,才能允许多个蒙古包集中。风俗影响也很大,夏季祭敖包时,同一牧地可以形成200-300个蒙古家庭的聚集,一昼夜可以忽然从四面八方聚拢。但由于草原的限制,蒙古包必需随后散去。与东部草原相比,中部的游牧村落相对稀疏,米内山庸夫在张家口以北草原地区发现一个大约有20-30个蒙古包的村落,村中包与包之间相隔很远。但在呼伦贝尔的乌尔逊河流域发现一个村庄中包与包的距离仅有1里,相对紧凑。东部较好的草原条件充许蒙古包紧凑。也正是这种紧凑产生了许多社会关系。在打拉塔都的一个鄂博处,他发现5个蒙古包和5-6个小孩。一个家庭一般只有1-2个小孩,这种聚集至少来自几个家庭。当时蒙古包之间的距离只有1-2里,小孩子聚集玩耍时骑马从几里外的蒙古包赶来即可。这种大群落各季节的聚散程度不一致。[1]夏天可以形成群体,冬天枯草稀薄,便要分散。冬季有合群关系的畜群和没有合群关系的畜群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移动方式,合牧的牛群和马群会被特定的放牧人员赶至草原雪薄之处,牛马少而不合群的牲畜,则可以在棚圈中圈起来,用秋天的草喂养。[6]呼伦贝尔草原的村落有海市蜃楼的特征,在依林河沿岸,米内山庸夫看到许多蒙古包聚在一起形成大村落和由多户牧民共同移动形成的长长车队,但这些都可以在一日之间突然消失。[2]村落的聚集仍与同一个コ一ス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完全符合,也有的聚集与旗王公有关。在海拉尔河一带,当时的调查人员发现250个包和800人的聚集,当时这个聚集是旗长为首的。在另一处有一个80个包,300个人的聚集,是以副旗长为首的。 [20]
蒙古善邻协会春日行雄曾作过一张乌盟茂明安旗蒙古包分布图,从7月上旬的分布来看,蒙古包很少有单独扎营的,一般为2-4个,有的多至10个左右,有的地方还与土房子联合在一起。在一般的丘陵和低地地区,六七月份一般有2-4个蒙古包临时扎营,但在南部或其它生态条件较好的有土房子的地区,因农业成份加大,蒙古包和土房子的聚集数量相对较多。[3]在外蒙,一般是2-5个蒙古家庭的联合,6-7个家庭便是大规模了。这种联合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夏季里蒙古包数量可能稍多,距离也可以稍近,冬季则相对分散地居住。 [13]
阴山一带冬营地的家庭联合特别受地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