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
生产函数与农史研究——
* 象征腐化堕落 有辱我
炎黄子孙称谓的由来
最新热门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23-29)

时间:2009-7-24 13:54:59  来源:不详
代和分期》,《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6期。以下简称《试论》)。如果这种分析不错的话,后岗遗址的早期可能大体接近西水坡遗址的第二阶段,即后岗类型早期处于鼎器很少使用或其居民没有使用的时候,而后岗遗址的中期可能大体接近西水坡遗址的第一阶段,即后岗类型出现大口圜底缸、彩陶,流行鼎器的时候。这个意思也即:虽然在西水坡三组蚌塑龙虎图产生之前,豫北冀南的土著居民已在使用鼎器,但是塑造蚌塑龙虎图的居民并没有以鼎器为典型的或主要的生活用器,或者说创造后岗类型的居民虽然生活在鼎器文化圈中,但他们对鼎器的接受似乎有一个延滞过程(如果我们对西水坡的推测无误,说明西水坡后岗类型居民没有很快接受该遗址早已存在的鼎器;如果吴耀利先生的分析无误,说明后岗类型或后岗遗址早期的居民并不使用鼎器),这意味着创造后岗类型的居民可能是一种外来人口而不是豫北冀南的土著,摆塑西水坡三组蚌塑图的先民可能是一种外来人口而不是西水坡遗址的土著。
  张忠培、乔梁两先生依据1971年、1972年、1959年三年所发掘后岗仰韶文化资料,将后岗遗存分为三段,其主要陶器形态变化是:鼎,底部由尖圜经圆圜到近平;罐类器物的腹部由微弧向圆鼓发展;钵,早期多直口、浅腹,晚期多敛口、深腹。故认为“由主要陶器组合观察,三段之间主要是型式间的变化,很少有种类上的消长,同时许多因素又表现在数量比例方面的变化。所以三段之间的联系应当是比较紧密的,可以视作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张忠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以下简称《研究》)。这种认识与《试论》对后岗遗存所划分之早、中、晚三期有所区别,而其间关键又在于对72H5的认识不同,《研究》认为72H5代表后岗遗址最早的遗存,《试论》认为它不是最早的遗存。这里将两种认识作一下对比:《研究》将72H5组与59H5组进行对比,认为前者的Ⅲ式碗与后者的Ⅲ式钵均为红顶,形态接近,“这两个单位均处于该组层位关系中年代最早的一环,并且都是直接建在生土上的坑穴,可能代表着后岗下层遗存中年代较早的阶段”,同时72H5组“不同层位的单位出土陶器的型式互不重复”,在作者选定的后岗仰韶文化四组层位关系中“居于不同层位的单位,其所包含的陶器在形态及组合关系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果进一步将那些在层位上具有一定共性的单位作一横向比较,则不难发现,这些单位所包含的陶器大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研究》对72H5组的年代分期即据此而确定。《试论》注意到了72H5与82H5“都是压在仰韶地层的最下边”这一事实,但“仔细分析,这两个灰坑的情况却不尽完全相同”:1982年发表的材料,仰韶地层是分为第三A、第四、第五三层的,H5是压在第五层之下,与它同层的还有H13和一个烧土坑(S1),及一段小灰沟。所发表的遗物,H5有Ⅲ式和Ⅳ式红顶钵各一件,H13有Ⅵ式圜底钵一件,烧土坑有Ⅰ式小口瓶一件,都具有早期的特征。所以1982年的H5为代表的第5层确实是属于早期遗存的。“1972年的发掘是把仰韶地层划分为三、四两层的,H5是属于探方T2第四层之下。但是,在有的探方中却又分出了四、五两层,并且都有器物发表,如T4的第四、第五两层。而T4第5层中所出钵的形式是与1982年第5层H13的Ⅳ式钵相同的,它们仅仅是前者为红顶,后者不是红顶的区别。这说明1972年发掘的遗存中确实有早期的遗存,但不是H5。H5是一个保存较好的灰坑,其中所出遗物发表了10件之多,使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H5的文化面貌。它既不同于1971年的H10,也不同于H7和H8;就是与1982年的H5为代表的第5层遗物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有趣的是,它恰巧与1982年的以H9为代表的第4层遗存相同,二者所出的鼎和锥刺纹的钵非常相近。这说明1972年的H5应该与1982年的H9同时,而与1971和1982的H5不是同一时期的遗存,它要比后者为晚”。可见《研究》对72H5的认识是比较粗疏的(《研究》将72H5与59H5等同起来,主要依据前者的Ⅲ式碗与后者的Ⅲ式钵皆红顶、“形态接近”,二者器类不同;72H5在72年发掘的第4层之下,59H5在52年发掘的第5层下,二者层位也可能不同),而《试论》对72H5的分析是比较具体、细致的,并且从多种角度作了比较。故笔者认为《试论》对72H5的认识较《研究》更为准确,《试论》对后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较《研究》的分段更为准确、合理。栾丰实先生认为“后岗下层一类遗存的年代上限,至少可早至北辛文化中期”;他界定的北辛文化的年代为前5000—前4100年间(栾丰实《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考古》1996年第4期),则北辛文化中期应在前4550年左右或接近这个年代。这个年代与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的年代前4510年(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