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张扬
论孙吴政权中的南北士人
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
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最新热门    
 
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

时间:2009-7-24 13:55:16  来源:不详
。不过在南北朝后期,北朝内部又出现了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间的东西对峙。这一局面开始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西奔关中,结束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周军灭齐,前后不到半个世纪。东西对峙期间的敌对状态不难理解,但东西混一后几经朝代更替,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已越半个世纪,关中政权何以仍对关东高门怀有敌意?西汉前期的诸侯王宛若独立王国,诸侯国的地盘和实力加起来远过于汉皇朝,汉皇朝防范关东“若秦时之备六国”,不难理解,而唐时天下一统,中央集权体制强固,山东高门对于唐皇朝不应有迫近的威胁,唐皇朝也不应有一味疑惮、压制山东高门的必要。
  实际上唐皇朝对山东高门的态度,不过是北周灭齐以来,建都关中的周隋政权对山东旧齐士人的防范政策的继续。下节拟就周隋政权与旧齐士人的关系及其历史背景,在前人基础上作一些具体的考察[11]。

二、“频诏搜扬、州郡勒送”与“东西旧隔、情犹自疏”

  周武帝灭北齐以后,与二十多年前其父宇文泰执政西魏时破江陵后,措置大不相同。前者杀死梁元帝,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12],周武帝则力图作出“伐罪吊民”的姿态,相继下诏称:“邹鲁缙绅,幽并骑士,一介可称,并宜铨录”;“山东诸州,各举明经干治者二人。若奇才异术,卓尔不群者,弗拘多少”;“(山东)诸州儒生,明一经已上,并举送,州郡以礼发遣”[13]。周武帝还“降至尊而劳万乘”,亲自到山东名儒熊安生家拜访,“诏所司给安车驷马,随驾入朝”。又诏征阳休之、卢思道、颜之推、李德林、薛道衡等十八名北齐最著称的文士,“随驾后赴长安” [14]。《隋书》卷42《李德林传》载,周武帝“入邺之日”,专门遣人到李德林家“宣旨慰喻”,称“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周武帝还曾在云阳宫用鲜卑语对群臣说:“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周武帝的兴奋和喜悦,在于这些久闻其名的北齐文士,终于入关“得其驱使”。我们知道,在当时南北分立、东西对峙的三方政权中,以西魏北周的文人学士最称奇缺,因此之故,西魏北周对文学之士求之若渴。西魏平定汉中后,南朝文士沛国刘璠入关,西魏仆射申徽向宇文泰祝贺:“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15] 西魏破江陵后酷待俘虏,但王褒等文士入关,宇文泰仍喜出望外:“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后来陈霸先与西魏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北周唯放王克、殷不害等,对于最负文名的王褒、庾信,始终坚持不放[16]。由于南方文士成批入关,西魏北周向称粗陋的文化学术有所改观,但就整体文化实力而言,仍与关东、江南政权有显著差距,这是北周灭齐后致力于搜扬山东文士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全部原因。
  《周书·武帝纪下》建德六年十二月条载称,“移并州军人四万户于关中”;《隋书·梁彦光传》称,“齐亡后衣冠士族多迁关内”。山东大姓豪强素以聚族而居、族大人众著称[17],显然,将文学艺术之士和拥有雄厚宗族乡里基础的衣冠士族――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一身而二任焉[18],迁往关内,并将其头面人物吸受到统治集团中来,关系到周隋政权在山东的统治,因而成为周隋政权在旧齐地区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但这项举措直到隋朝初年收效仍不理想。《文馆词林》卷691《隋文帝令山东卅四州刺史举人敕》[19]云:

  君临天下,所须者材,苟不求材,何以为化?自周平东夏,每遣搜扬,彼州俊人,多未应起。或以东西旧隔,情犹自疏;或以道路悬远,虑有困乏,假为辞托,不肯入朝。如能仕者,皆得荣位,沉伏草莱,尚为萌伍,此则恋目下之利,忘久长之策。刺史守令,典取人情,未思此理,任而不送。朕受天命,四海为家,关东关西,本无差异,必有材用,来即铨叙,虚心待之,犹饥思食。彼州如有仕齐七品已上官及州郡悬(县?)乡望县功曹已上,不问在任下代,材干优长堪时事者,仰精选举之;纵未经仕官,材望灼然,虽乡望不高,人材卓异,悉在举限。

隋文帝此诏大抵下于开皇二年(582)至三年之间[20],他在诏书中自称“四海为家,关东关西,本无差异”,是否也像唐太宗一样,其内心深处仍存东西之异,这里姑置不论,诏书中说山东才俊之民,“或以东西旧隔,情犹自疏”,假借各种理由滞留家乡,“不肯入朝”,则是实情。《北史》卷100《序传》载李延寿的祖父、故齐晋州别驾李仲举:

  邺城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