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张扬
论孙吴政权中的南北士人
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
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最新热门    
 
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

时间:2009-7-24 13:55:16  来源:不详
,仍将家随例入关,仲举以亲故流离,情不愿住。妻伯父京兆尹博陵崔宣猷留不许去。固辞,乃得还邺。寻有诏,素望旧资,命州郡勒送,仲举惧严命而至。补秋官宾中上士,深乖情愿,乃取急言归。隋开皇中,秦王俊镇洛州,召补州主簿。友人蜀王府记室范阳卢士彦谓仲举曰:“丈人往经征辟,每致推辞,何为徒劳之任,忽尔降德?”仲举笑曰:“屈伸之事,非子所知。”寻被敕追赴京。朝廷以仲举婆娑州里,责黜左降为隆州录事参军。寻以疾归,以琴书自娱,优游赏逸,视人世蔑如也。会朝廷举士,著作郎王劭又举以应诏。以前致推迁为责,除冀州江令,未几,又以疾还。后以资例,授帅都督、洛阳令……竟不起。终于洛阳永康里宅。时年六十三,当世名贤,莫不伤惜之。

周灭齐后,李仲举“随例入关”,却“情不愿住”,私自回到关东邺城。后虽迫于“州郡勒送”的“严命”,不得已再赴京师,受任秋官宾中上士,但在任不久,又再度请假归乡。隋开皇二年[21],仲举应秦王俊召补,出任洛州主簿,其友人卢士彦很不理解,因为李仲举屡辞征辟,既要做官,何必不在长安就任京职?既告假还乡,何必又“忽尔降德”“为徒劳之任”,即出任州郡之职[22]?从李仲举“屈伸之事非子所知”的回答,并联系其后来的行事,可知他出任洛州主簿,实有深意在焉,即通过出任州职,达到不去长安任职从而“婆娑州里”的目的,也就是上引隋文帝诏中所谓“假为辞托,不肯入朝”。后来李仲举还是“被敕追赴”长安,却因身任朝职而长期“婆娑州里”,受到“责黜左降”的处分――被削去中央官职、贬任隆州录事参军。既非任职朝廷,势必更便于借病归乡,果然李仲举到任不久,“寻以疾归”。这大概就是卢士彦未能体察而李仲举又不便明言的所谓“屈伸之事”,即通过出任州郡,名伸实屈,以达到滞留家乡的目的。再后来“朝廷举士”,李仲举又被“举以应诏”,同样因“以前致推迁为责”即“婆娑州里”之过,外任县令,“未几又以疾还”。总之,李仲举自齐亡以后,虽屡被征辟,身有职任,却长期告病在乡,直至终老。
  以上分析含有推测成分,不妨再举一例。《金石萃编》卷43《房彦谦碑》:

  潜隐之操,始擅于州闾,高亮之风,日闻于海内……郡三辟功曹,州再辟主簿,其后不得已而从命。……州郡□职,非其志焉,然公以周隋禅代之交,纪纲弛紊,亦既从政,便以治乱为怀……虽在乡国,若处王朝,政教严明,吏民悦伏……开皇初,频诏□(搜[23])扬人物,秦王出□(镇?)京洛,致书辟召,州县苦相敦逼,公辞以痼疾,且得遂情,偃仰其后。隋文帝忌惮英俊,不许晦迹丘园,公且权维絷,方应荐举。七年,始入京省,受吏部承奉郎。是时齐朝资荫,不复称叙,鼎贵高门,俱从九品释褐,朝廷以公望实之重,才艺之优,故别有此授,以明则哲之举。俄迁监察御史。

又《隋书》卷66《房彦谦传》:

  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

参据碑、传,可知房彦谦在齐亡以后,称病“归于家”,“优游乡曲,誓无仕心”,一同李仲举。朝廷“不许晦迹丘园”,“州县并苦相敦逼”,最后“不得已而应命”,亦同李仲举[24]。开皇初年隋高祖“频诏搜扬人物”、秦王杨俊“出镇洛州”征召贤俊之时,李仲举应召出任本州主簿,房彦谦初虽不应,“辞以痼疾”,后仍不免赴京任职,相对之下,更可见李仲举出任州职的“屈伸”之意。
  当时宁愿出仕州郡而不愿入关任职朝廷者尚有其人。《隋书》卷57《薛道衡传》:“及齐亡,周武引为御史二命士。后归乡里,自州主簿入为司禄上士。”同书卷76《文学·崔儦传》:“在齐举秀才,为员外散骑侍郎,……待诏文林馆。历殿中、膳部、员外三曹郎中。儦与顿丘李若俱见称重,时人为之语曰:‘京师灼灼,崔儦、李若。’齐亡,归乡里,仕郡为功曹,州补主簿。开皇四年,征授给事郎,寻兼内史舍人。”薛道衡齐亡后先入关任职,后归乡里,出任州郡。清河崔儦,无论家世还是文才,显然也在被征入关之列,但他在齐亡后直接回到乡里,出任他十六岁时曾不屑于做的郡功曹。不过他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