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张扬
论孙吴政权中的南北士人
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
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最新热门    
 
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

时间:2009-7-24 13:55:16  来源:不详
军、北雍东雍二州刺史,楚州阴陵郡守”,深为齐汉阳王补记室参军,“属值齐室版荡,君乃隳迹丘园”。
  同书《陈常墓志》(图版471):颍川许昌人。祖中书博士,金紫光禄(大夫),父营构大监,领诸军将。常于齐天统元年官至清河郡太守、骠骑大将军、中散大夫,“从兹以后,周齐格命,遂潜名德”。
  同书《李元暨妻邓氏墓志》(图版507):赵郡柏人,祖华,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父业,魏龙骧将军、谏议大夫、范阳郡太守。元为齐叱列长叉开府行参军,“周平东夏,毕志丘园”。
  同书《王仲暨妻淳于氏专志》(图版527):太原晋阳人,祖为魏开府仪同三司、幽州马邑镇将,父为齐棣州饶安县令。王仲二十余岁,值北周灭齐,乃“却扫园林”,隐居不仕,“一丘一壑,素琴浊酒”,“历周隋而不变”。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贞观083《刘粲墓志》:彭城人,祖礼,齐相州成安县令,父神,为齐左直长。粲“大隋之初,以廉洁闻,州县累召,辞不赴命。于是养素二丘,去来三径,怡神释部,游性玄言”,不仕而终。
  同书贞观093《马志道墓志》:扶风人,父廉,齐冯翊王记室、司州主簿,志道弱冠知名,“诏下屡征,辞不就职。大业之际,再被搜扬,君即解褐登朝,遂授河间束城县尉”。
  同书永徽142《王惠墓志》:祖肃,孝文帝时奔魏。父理,齐秘书监徐州刺史。惠“发源澄静,禀孝纯深……(北周灭齐时二十五岁)闻卫卿绝俗,耻臣汉主,庄周高蹈,不就楚征。遂宗仰前修,放旷原野”,不仕而卒。

据上引墓志,这些志主在齐亡以后隐居不仕,多因忠于故国,耻臣新朝,即隋文帝诏所谓“东西旧隔,情犹自疏”。这当然是他们不仕的原因之一。《北史·序传》载李仲举为晋州别驾,周军破晋州城后,周将梁士彦引仲举“言及时事”,仲举即自称“世居山东,受恩高氏”,颇以“不能死于臣道”为愧。但对于大多数旧齐士人,特别是那些不出于山东高门的一般士人来说,如下文所述,毋宁说他们是愿意出仕的。即使是山东高门,他们不愿意入关任职,也别有缘故,而不仅仅是节操问题。

三、“关中旧意”与“山东人朋党”

  《颜氏家训·风操篇》载有一个常为论者征引的故事:“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有一两士族文学之人,谓此贵曰:‘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儿耳!’彼此欢笑,不以为嫌。”从“天下大同”语,可知应为开皇九年平陈以后之事,但此时关陇显贵的“关中旧意”,还是十分浓厚,在此之前,山东士人在关中王朝被视作异巳,更不足为怪。
  前文提到,周隋政权之致力于“搜扬”旧齐衣冠士人,不仅仅是渴慕文才,毋宁说主要是出于对旧齐地区的统治需要。前引《隋书·房彦谦传》,称彦谦在“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之际,“痛本朝倾覆,将纠违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又据《隋书》卢思道本传,他作为周武帝平齐后随驾入关的十八名文士之一,跟李仲举一样,入关未久即“以母疾”告假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卢)昌期、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这次作乱,被周大将宇文神举率军讨平。隋文帝杨坚在代周称帝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最严重威胁,就是山东尉迟迥的叛乱。这不仅仅因为尉迟迥是“重臣宿将”,更因为叛乱发生在旧齐境内,关东的大姓豪强本来就对关中政权“情犹自疏”,因此不少人参与了尉迟迥的起兵,史称“赵、魏之士,从者若流,旬日之间,众至十余万”[31]。《隋书》卷58《辛德源传》:“及齐灭,仕周为宣纳上士。因取急诣相州,会尉(迟)迥作乱,以为中郎。德源辞不获免,遂亡去。”辛德源亦为周武帝平齐后随驾入关的十八名文士之一,他也跟李仲举一样,入关后又请假回到了故国京师邺城,被卷入尉迟迥之乱。又《北史》卷32《崔鉴附崔子枢传》:“仕齐,位考功郎中,参议五礼,待诏文林馆。……仕周,位至上士。预尉迟迥事,被诛。”同为博陵崔氏的崔达拿,入周后,“大象中使邺,属尉迟迥起兵,以为总管司马,迥平,伏诛”[32]。此外,旧齐士人广平宋孝王、渤海吴遵世,亦曾参与尉迟迥之乱[33]。前引《房彦谦传》载,北周派遣的齐州刺史辛遵为贼帅辅带剑所执,彦谦一封书信,辛遵即被送还,而且“诸贼并各归首”。反之,房彦谦若起兵反周,也同样有号召力。清河房氏不过是山东第二流士族,诸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等山东高门,由他们领导或参与叛乱,对当局的威胁之大,后果之严重,自可想见。即使他们不情愿参加,也往往因为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