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中国社会形态演变 ——
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
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
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
从“疑古”走向“正古”
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
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
最新热门    
 
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1]

时间:2009-7-24 13:55:45  来源:不详
p;   后汉隐帝时,“史弘肇为都指挥使,与宰相、枢密使并执国政”[108],“树党恣横,专权凌上”,身为首相的窦贞固“但端庄自持,不能规救”[109],导致事态的恶化。据《旧五代史》卷一○七《史弘肇传》,隐帝

       欲诛弘肇等,议定,入白太后。太后曰:“此事岂可轻发耶!更问宰臣等。”李业在侧,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莫共措大商量。”

这同一件事,在《新五代史》卷十八汉高祖皇后李氏的传记中作:

        初,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入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于闺门!”

两相对照,所谓“措大”所指,即十分清楚了。这种对于书生文士的贱称,使我们意识到他们——即使贵为宰相——在后汉统治者心目中的实际地位。他们既不见容于杨邠、史弘肇等文吏、军将集团,又不见重于隐帝及其左右内职私党。事发之后,宰相苏逢吉曾说:“萧墙之变,太觉匆遽,主上若有一言见问,必不至是矣。”可见当时的宰相,并没有充分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
     无庸讳言,唐末五代特别是后梁、后汉时期,出仕于中央或地方的文士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是相当严酷的。《旧五代史》卷一○一《汉书·隐帝纪上》说:

       是时,法尚深刻,藩郡凡奏刑杀,不究其实,即顺其请,故当时从事鲜宾客之礼,重足累迹而事之,犹不能免其祸焉。

激剧的社会更革与政局跌宕,使当时的士人之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处世方式、能力结构乃至生活节奏、欣赏品味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使他们感到相当的困惑与迷失。他们中的一些人隐遁不仕,如赵令畤《侯鲭录》卷八所载,

       唐末五代士大夫有言曰:“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智不如愚,仕不如闲。”

另一些人则徘徊于进退之间。例如“慷慨有大志,以经纶为己任”[110]的李涛,“谏晋主不从”,赋诗自悼,有“一言寤主宁复听,三谏不从归去来”之句[111];他在所作《杂诗》中则称:

       明主不弃士,我自志山林。爵服岂无华,才疏力难任。[112]

也有许多文士,寂寞难耐,渴盼着出头的机会。例如在后梁末帝时做到宰相的李琪,据《北梦琐言》卷六《李琪书树叶》条,

       梁李相国琪,唐末以文学策名,仕至御史。昭宗播迁,衣冠荡析,……藏迹于荆、楚间,盘桓于夷道之清江,自晦其迹,号华原李长官。……琪相寂寞,每临流踞石,摘树叶而试草制词,吁嗟怏怅,而投于水中。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寻登廊庙。

不少人抱着“官职有来须与做”[113]的态度,混迹于世。当时的文士所羡慕推崇的,是华而不实的风度、谈吐,是如郑韬光式神爽气清、不妄喜怒的“名节”[114],如冯道式谨慎从容、清俭宽弘的“德量”[115];而杨凝式之类的“非常”行为则不见称于时:

       朱全忠篡唐,(凝式父杨)涉当送传国宝,凝式谏曰:“尊为宰相而国至此,不为无过。乃更持天子印绶与人,虽保富贵,如千载史笔何!”……涉常不自保,忽闻凝式言,大惊曰:“汝灭吾族矣。”凝式恐事泄,因佯狂。[116]

杨凝式本因“精神颖悟,富有文藻”而“大为时辈所推”,此时却因“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按即‘疯子’)之号焉”[117]。文士好尚的趋时转变,不禁令人喟叹。后唐明宗时的大理少卿康澄曾经把当时的形势概括为“贤士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不闻”[118];末帝时的太常丞史在德也批评说:“称文士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