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1]

时间:2009-7-24 13:55:45  来源:不详
《皇朝编年举要备要》作序,五年为《续通鉴长编要略》作序,都将书中所载“圣祖神孙之功德、元臣故老之事业”与“祈天永命、植国于千万祀”的目标联系在一起[27]。
  史弥远死后,理宗希望对于家国颓势有所振饬,“厉精为治,信向真、魏”,以致时人“号端平为元祐”[28]。被召入朝的真德秀、魏了翁等人,怀着“老臣事少主”的“惓惓之心”[29],再三再四申进“祈天永命”之说,重祭“祖宗家法”大旗。“道理最大”作为“家法最善”之组成部分,继而频频出现于臣僚章奏、士大夫议论之中。淳祐间,时为侍左郎官的徐元杰上奏,讲到其师真德秀教授的“君臣交际之礼”,并且说:

  陛下为四海亿兆万姓纲常之主,大臣身任道揆扶翊纲常者也。《孝经》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况有道之世,市议道谤,其可咈哉!天地间惟道理最大,人言之所以必争者,顾惜此耳。[30]

淳祐九年(1249年),吴渊在其为《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所作之序中称:

  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海内兴起未艾也。

这一说法表述比较平易,而对“道理最大”说的政治估价却相当之高,实际上是视该说为赵宋开国致治的基调了。
  与褒崇理学的思想氛围相呼应,南宋后期的儒者致力于阐发“道理最大”说中的义理含意。淳祐七年,前兴国军军学教授刘实甫在为《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所作序文中强调说:

  尝拜观艺祖皇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对曰:“道理最大。”此尧舜之问,稷契之对也。我朝所以理学昌明者,其论已兆于此。而国家延洪之休所以超轶汉唐者,徒恃有此义理耳。舍义理而言治,非知言者也。

他努力开掘这番问答中深奥的义理内涵,认定北宋初年的“道理最大”说为宋朝“理学昌明”之朕兆,并且将“国家延洪之休所以超轶汉唐”的原因归结至此。
  宝祐元年(1253年),姚勉在其廷对中写道:

  天开我朝,道统复续。艺祖皇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对曰:“道理最大。”此言一立,气感类从;五星聚奎,异人间出:有濂溪周惇颐倡其始,有河南程颢程颐衍其流,有关西张载翼其派;南渡以来,有朱熹以推广之,有张栻以讲明之。于是天下之士亦略闻古圣人之所谓道矣。[31]

姚勉从宋初“道理最大”的对答中紬绎出有宋之“道统”谱系,勾勒出覆盖天下之道学流派。这种搜源探流、由此及彼的功夫确实令人钦佩,而他自己也凭藉这份殿试对策获取为当年状元。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去世后,议谥于朝堂,群臣斟酌再三,最后选定谥曰“理”。据周密说,

  盖以圣性崇尚理学,而天下道理最大。于是人无间言。[32]

掩映于“道理最大”这面旌旗背后的,其实是士大夫们的痛苦与无奈。宋季士风平弱芜浅,理学门徒往往囿于“正心”“诚意”而不能针对时事有确当发明。痛感国势日去,却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所谓“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追求,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其局限性暴露无遗。“道理最大”之说三番四复挂于口头,却终究未能寻得治国治世抵御外侮之“道理”[33]。

咸淳四年(1268年)十月,度宗临轩策试进士,试题中先声说一番“自身而家,自家而国”、“天下虽大,治之在道;四海虽广,治之任心”的道理,继而说

  惟我艺祖以“何物最大”质之元臣,上接三圣传心之印;洞开诸门,“正如我心”,用肇造区夏,丕式于后之人。朕获承至尊休德,乃念为君之难。[34]

次年初,时任嘉兴知府的文及翁作《传贻书院记》,其中一段,几乎是照搬了数月前的进士策题:

  有宋受命,肇基立极,艺祖皇帝一日洞开诸门,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识者谓得三圣传心之妙。又一日,问“世间何物最大?”时元臣对以“道理最大”。识者谓开万世理学之原。猗欤盛哉![35]

从“洞开诸门”说到“三圣传心”,进而推演到帝王之“正心”——这一阐述思路,究其实际,是从南宋大儒朱熹处得来。朱熹本人似乎从未直接提及“道理最大”一说,即便是在他纂辑于孝宗乾道年间的《五朝名臣言行录》之前集卷一《韩忠献王赵普》目下,虽然肯定赵普“谋虑深长”、“国初大臣鲜能及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