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1]

时间:2009-7-24 13:55:45  来源:不详
却也未及“道理最大”事[36]。不过,就太祖“洞开重门”且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事,他倒曾经向孝宗皇帝抒发感慨说:

  臣窃谓太祖皇帝不为文字言语之学,而其方寸之地正大光明,直与尧舜之心如合符节。此其所以肇造区夏而垂裕无疆也。伏惟陛下远稽前圣,而近以皇祖之训为法,则一心克正而远近莫敢不一于正矣。[37]

曾经遊于朱子之门的滕珙,将上引这番话概括为“论太祖正心之法”[38]。而晚宋诸儒进而将“何物最大”与“太祖正心之法”联系起来,甚至将“道理最大”拔高到“开万世理学之原”,则可以说是不大不小的一项发明。
  把“道理最大”与“正君心”合为一体的认识,影响到后代许多儒生。明人魏校《庄渠遗书》卷二《皇极讲义》中,有这样一段平白通俗的解释:

  天下惟君最尊,惟道理最大。君不能尽这道理,天下何所宗名?虽至尊,实与凡庶何异?故周公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必须君心略无偏邪,行出来的事事尽善,大中至正,更无以加,与天下做个样子。

这一段话,讲得堂堂正正,气势凛然。不像南宋那般“南渡末流”,尽管忧国忧民,言谈举止却充溢着一派“冗沓腐滥之气”[39]。
  南宋覆亡前后,“道理最大”的调子还一直在弹。黄应龙上奏,围绕着“道理最大”一说,从太祖到理宗、度宗,拉出一脉“上继尧舜”的道统:

  自艺祖皇帝开辟宇宙以来,一以“道理最大”为立治之本。陛下熙明之学,亲得理宗皇帝之的传,道统大原,上继尧舜……[40]

咸淳十年(1274年)王义山在为稼村书院所拟秋试策题中,着意梳理出有宋一朝理学发展之脉络,说道: 

  本朝自“道理最大”之言发于开国之元臣,而吾道之脉有所寄。迨至仁祖,宋兴已七十馀年矣,而斯道之在天下,既衍而昌,既沃而光,日以鸿厖。自天圣五年赐进士《中庸》篇、宝元元年赐进士《大学》篇,而后周程张之学始出。盛哉,仁祖之有功于斯道也!迨至理皇,又从而表章硕大之,而理学又大明于天下……理学一源固得于我祖宗阐明之功……[41]

就是这位王义山,在入元之后,作《宋史类纂》一书,其自序中说:

  尝谓洙泗而下,理学之粹惟宋朝为盛。自国初“道理最大”之言一发,至仁宗天圣四年赐新进士《大学》篇,于后又与《中庸》间赐,著为式。自是而天下士始知有庸、学。厥后周程诸子出焉,至晦翁而集大成。理学遂大明于天下后世。[42]

对于天圣年间“御赐”《大学》、《中庸》篇的叙述,王义山本人前后并非一致,但这并不妨碍他将“道理最大”追溯为“吾道”之源,不妨碍他阐明“理学遂大明于天下后世”的脉络。
  南宋灭国之后,像王义山、文及翁这样自视为“宋人”、或者至少有“先朝”情结的入元遗民,仍然念念不忘“道理最大”之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文及翁为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第一的方逢辰撰写墓志铭,其铭文曰:

  猗欤先朝,以儒立国;道理最大,继天立极。於穆理皇,道久化成;观乎人文,理学大明。[43]

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的吴澄,在其《无极太极说》中,将“道理”与“太极”联系起来:

  道者,天地万物之极也。……曰太极者,盖曰此极乃甚大之极。……此天地万物之极,极之至大者也,故曰太极。邵子曰:道为太极。太祖问曰:“何物最大?”答者曰:“道理最大。”其斯之谓欤?[44]

从各个方面对于“道理最大”予以发挥的例子还有不少[45]。而且,除去士大夫讲义、奏疏、策题、序跋、碑记之外,在南宋后期的制诏命词[46]乃至往来笺启[47]中,也不时出现“道理最大”的说法。君臣之间的一段简单对话被如此高频率地重复,在宋代的历史上恐怕并不多见。

二、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据信出现于北宋初年太祖时期的“道理最大”一说,直至南宋时期才有了日益广泛的传布与流行。伴随着理学骎骎乎日盛的过程,这一说法蕴涵的意义被充分地开掘出来。太祖君臣对话究竟出自什么样的具体背景之下,本已不易考明;而可以确知的是,这一说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