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北魏的内河航运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
北魏直勤考
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
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
北魏村落考
《代歌》、《代记》和北
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
北魏时期的贫富分化及其
最新热门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

时间:2009-7-24 13:55:47  来源:不详
,有一举便登黄散,其次中尚书郎。被召有周丧,正假一月耳。何至孝廉独不可耳。为孝廉之举,美於黄散耶?如所论以责孝廉之举,则至朝臣复何以恕之。宜依据经礼,分别州国之吏与散官不同。”

   又议曰:“震以王官、司徒吏皆先由州郡之贡,而後升在王廷。策名委质,列为帝臣,选任唯命,义不得辞,故遭周丧得从公夺之制,周则迫命俯就。至於州郡之吏,未与王官同体。其举也,以孝顺为名,以廉让为务,在不制之限,於时可得固让,於宜可得不行,况兼周丧焉,可许乎?据情责实,於义不通。苟居容退之地,虽小必让;苟在不嫌之域,虽大不辞。是黄散可受,而孝廉可拒也。故孝在得申之位,动则见恕。是以州国之[吏]与王官不同之理,在乎此矣。……”

 士人是否应该因周丧而辞孝廉,这在当时引起了讨论。震的意见是应该避周丧。他认为朝臣已经受命於君,故“选任唯命,义不得辞”;孝廉则来自州郡吏民,既不是朝官,又因“孝廉”之名而得选拔,理应与朝臣有别,以避周丧、辞察举为宜。
   这个讨论本身不必过於纠缠,我们所关心的是这裏所涉及的“王官、司徒吏”。从震之所论中能够看到,这些人因其已“升在王廷,策名委质,列为帝臣”,而与“州国之吏”有異。不过他们又不是职事官,因为震之所论中又有“宜依据经礼,分别州国之吏与散官不同”一句,在这裏与“州国之吏”相对的又是“散官”了。无疑,这“散官”就是上文的“王官、司徒吏”。震之奏议有云:“今诸王官、司徒吏未尝在职者(“者”疑作“时”),其高足成,有一举便登黄散,其次中尚书郎。……”这“王官、司徒吏”中颇有“未尝在职”者,正与“散官”的特徵相合。但他们又可以得到选举的机会,甚至可以“一举便登黄散”,被选任为黄门侍郎、散骑侍郎或“中尚书郎”(疑指“中书郎、尚书郎”)。至於“王官”的来源,“王官、司徒吏皆先由州郡之贡”,他们最初也是来自州郡的,经历过州郡选贡这一选官环节。看来,“王官”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官吏,而非一般意义的朝廷官员。
   按“王官”本是古语。《左传》定公元年:“若复旧职,将承王官”,指天子之官,与诸侯之官相对。春秋时“王官”又称“王人”。《春秋》庄公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杜预注:“王人,王之微官也。”魏晋的“王官”也称“王人”,详後。杜预是晋人,他所在时代的“王官”、“王人”等语,当然也不是指大臣,而应是较低的“微官”。中央派出的使者是代表朝廷的,因而出朝前往州郡或外国的使者常被称为“王官”;同时在魏晋时,“王官”还是一个特称。
   唐人把汉代郎官称作“王官”。《通典》卷十八“选举六”《杂议论》:

   汉代所贡,乃王官耳。凡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故初至必试其艺业,而观其能否。至於郡国僚吏,皆府主所署,版檄召用,至而授职,何尝宾贡,亦不试练。

 这段话中类似《周丧察举议》的一点,是其恰好也以“王官”与“郡国僚吏”对比,并且还揭著了汉代三署郎即是“王官”的看法。
   汉代郎官来源之一,是郡国所贡孝廉,他们“无有常职”而在三署候选。魏晋郎官仍是如此,不过此期郎中已无宿卫之责,成了所谓“散郎”,这是与汉不同的。《通典》卷二三“职官五”引《华谭集·尚书二曹论》记刘道贞语云:“今吏部非为能刊虚名、举沉朴者,故录以成人,位处三署,选曹探乡论而用之耳,无烦乎聪明。”是晋代仍然从郎官中选拔官员。《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泰始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累年不调,乃作《抵疑》以自广,其辞曰:……而官不过散郎,举不过贤良。”是西晋郎官已成“散郎”,具有储才待调的性质;而郎官的这种性质,与《周丧察举议》所见“王官”的情况──来自州郡贡举,属散官而待选举者──正相吻合。《晋书》卷四十《杨骏传》:“少以王官为高陆令。”杨骏初仕的“王官”应即郎官,他经过待调阶段又得补为县令。魏晋以郎官起家者甚多,兹不备举。
   《三国志》卷十三《王肃传》注引《魏略》:

   正始中,有诏议圜丘,普延学士。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馀人,虽复分佈,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

 曹魏朝廷的官吏队伍中,除了公卿以下四百馀人之外,还有一大批“郎官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