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北魏的内河航运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
北魏直勤考
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
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
北魏村落考
《代歌》、《代记》和北
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
北魏时期的贫富分化及其
最新热门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

时间:2009-7-24 13:55:47  来源:不详
”,即地方守令之类(称“号”,或因其为“板授”),二者均有职事,所以要“随才加授”。
   “职人”这个称谓很容易造成误解,使人误以为他们是职事官员或职掌人。其实不是如此,这个“职”字,祗表明他们业已出仕受命於朝廷、拥有了名位,从而不同於平民了,如此而已。从广义上说,受命於朝廷者都是“职人”,但因职事官自为一类,职事之外的那些仅有散号者遂漫以“职人”称谓之。
   在冯太后葬礼上,“内外职人”与“先朝班次”分列;在卢同奏语中,“征职”与“实官正职”有異;在于忠笼络人心的措施中,百官和职人被分别对待;甚至在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夏五月诏裏,“百官”与“六州缘边职人”仍然是各为一类的。北齐还有几份汎阶诏书,同样可以显示百官与职人的两分。《文馆词林》六七○《北齐武成帝大赦诏》:

    九州职人并进二级,内外文武百官并进一级。

《北齐书》卷八《幼主纪》:

    (天统三年二月,567年)帝加元服,大赦,九州职人各进四级,内外百官普进二级。

   (天统四年十二月,568年)太上皇帝崩,丙子,大赦。九州职人普加四级[3],内外百官并加两级。

   (武平元年六月,570年)以皇子恒生故,大赦,内外百官普进二级,九州职人普进四级。

 这就进一步显示了研究“职人”的意义:在北齐,职人依然构成了与“百官”相对的一大类别,人数可能相当之多。
   孤立来看这些汎阶材料,也许有人会把职人解释为胥吏一流,不过本文至此的讨论已足以否定这一看。王朝在汎阶之时,面对的正是这两大类人。“内外百官”是有“实官”的人,而“九州职人”大约祗有出身或散号,尚未获得铨叙而处於候选状态。

二、职人的类别

   那么职人所拥有的散官、散阶,具体说来是那些名号呢?我想这可能有作为军阶的军号,也可能有各种文散官,尤其是东西省散官。下面一一论之。
   首先来讨论拥有军阶的“职人”。北魏、北齐以至北周,都有很多拥有军号者。“边外小县,所领不过百户,而令长皆以将军居之”[4],“洛京、邺都(尚书)令史……皆加戎号。”[5]就墓志、造像记等看,许多地位低下,甚至如邑主一类,都拥有军阶。唐五代的史家们指出:“、齐、梁、陈、後魏、北齐,诸九品散官皆以将军为品秩,谓之加戎号”[6],“後魏及梁,皆以散号将军记其本阶”[7],就是说此期军阶构成了官员本阶的最基本序列。早在北魏,职事官外之候选者,就有一部分是军号拥有者。例如《魏书》卷十一《前废帝纪》普泰元年(531年)三月:“乙酉,诏简北来及在京二官员外剩置者。……诏曰:顷官方失序,仍令沙汰,定员简剩,已有判决;退下之徒,微亦可愍。诸在简下,可特优一级,皆授将军,预参选限,随能补用。”对这次沙汰中的被简退者朝廷旋即加以优抚,特优一阶并授以相应的军号,通过军号使其继续保有阶级,并由此而保有了“预参选限,随能补用”的候选实官资格。我想这些将军的此时身份,就是“职人”。又《北周独孤浑贞墓志》:“从故陇西王尔朱天光西征,时为列将。出身扬烈将军,转宁朔。”[8] 这是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的事情。这便是以从征而获得“出身”、成为“职人”的例子,而所谓“出身”就是军号。
   由前述可知,许多白民可以通过从征获得出身,从而成为职人;职人也可以通过从征来提高品阶。将士们的军功,大都以军阶作为酬报;而这军阶必然是对应着军号的。那么,论定从征中白民所获出身、职人所获优阶也都体现为军号,应该就是个合理的推测。由於官缺不多,军号获得者後来有幸得到实官的,大概祗是一小部分,其馀大部分都应在“职人”之列。
   前引北齐汎阶诏书中,还有如下一点引人注目:除了天保元年的那次以外,後主时的三次汎阶,都採取了“内外百官普进二级”、“九州职人普进四级”的做法。(武成帝大赦诏则是职人进二级,百官进一级)那么又一个问题就由此而生了:王朝为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