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北魏的内河航运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
北魏直勤考
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
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
北魏村落考
《代歌》、《代记》和北
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
北魏时期的贫富分化及其
最新热门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

时间:2009-7-24 13:55:47  来源:不详
获刘辉者,职人赏二阶,白民听出身、进一阶;厮役免役,奴婢为良。”

 这条材料比较简单,无烦列表。它再次显示,职人是已有出身者,所以悬赏时对职人捕获逃犯者赏以二阶;而白民尚无出身,故给予出身(大约是从九品)後再进一阶,与职人的“赏二阶”是相当的。职人虽拥有出身却闲居待调、并无职事,这一点近於白民,所以朝廷号召他们为捕获逃犯尽力;百官则各有所司,就不能旁置了官守去承担捕获义务了。把以上两条入粟和悬赏的材料也考虑在内,我们的前述判断──孝庄帝建义元年诏那些给予出身的规定并不涉及职人,就有了较强硬的理由。
   大致说,根据以上征募、入粟或悬赏的材料,可以作出两点初步推测:第一、职人本身就是已有出身的人,所以朝廷就没有再给予出身的必要了;第二、职人尚无实官,所以朝廷要以“授实官”作为优惠(对以私马仗从戎者,还要在优两大阶的基础上授予实官)。职人的出身构成了选举资格,是闲居候选者;朝廷允许他们通过从征、入粟或捕获逃犯等贡献,来提高原有的阶级和优先获得实官。出身首先是一个品阶,是独立於实官即职事官之外的,它也构成了一个候选实官的资格。但从制度上说,当时决不会有祗有品阶而无衔号之事。[1]於是我们推测,职人应该是拥有散官名号的,他的出身品阶体现於散官、散号。
   由上面的引述还可看到,职人的原有出身或阶级应该在九品之内。白民、甚至新免牧户、伎作户和杂户获得的出身都在九品以上,职人当然不会比他们品阶更低。而且,牧户、伎作户和杂户如果获得了九品出身,此後也就成了流内职人了。按照孝文帝创製的流内九品及流外七品之制,“九流之内,人咸君子”,这是清流士大夫阶级;流外七品则为“小人之官”,可以说就是胥吏的层次。《通典》卷三八“后魏官品”、卷三九“后周官品”都提到了“诸色职掌人”,但所载不详;同书卷三九“职官二一·隋官品”所附载者较为清晰,录此以供参考:“又内职掌:医师、卜师、巫觋、掌醖、兽医、博士、京市长、麴仓督,并太学学生、刻漏生、千牛、门尉、门候之事令史;及外职掌:郡县佐史、族正、里正等。”北魏的职人既然在流内九品之中,属於清流“君子”,他们显然不大可能是隋代的“职掌人”一类。
   还有些材料也显示着职人地位不一定很低。据《魏书》卷七《高祖纪下》,太和十四年(490年)太皇太后冯氏崩,孝文帝诏:

   内外职人、先朝班次及诸方杂客,冬至之日,尽听入临。三品已上衰服者至夕复临,其馀唯旦临而已。其拜哭之节,一依别仪。

 “先朝班次”似指退休官员,其中可能包括不少元老;但也可能是把冯氏当政时期也看成一“朝”以示尊崇,那么“先朝班次”实际就是孝文帝时的朝廷百官。“诸方杂客”无疑指外国宾客。“内外职人”得以与上述人等并列,参与冯太后的葬礼,看来他们地位并不太低,不会是低微的“职掌人”。冯氏葬礼的参预者,《魏书》卷一○八之三《礼志》所述较详:

    十五年四月……丁亥,高祖宿於庙。至夜一刻,引诸王、三都大官、驸马、三公、令仆已下,奏事中散已上,及刺史、镇将、立哭於庙庭,三公、令仆升庙。……质明荐羞,奏事中散已上冠服如侍臣,刺史已下无变。高祖荐酌,神部尚书王谌祝讫,哭拜遂出。有司陈[2] 祥服如前,侍中跽奏,请易祭服,进缟冠素纰、白布深衣、麻绳履,侍臣去帻易幍,群官易服如侍臣,又引入如前。仪曹尚书游明根升庙跽慰,复位哭,遂出。引太守外臣及诸部渠帅入哭,次引萧赜使并杂客入。至甲夜四刻,侍御、散骑常侍、司卫监以上升庙哭,既而出。

上面所述参预“庙哭”的各色人等,就可供推测“职人”身份。我想“诸王、三都大官、驸马、三公、令仆”及“刺史、镇将”、“太守外臣及诸部渠帅”等等“群官”就属“先朝班次”;“萧赜使并杂客”,就属“诸方杂客”;相应地,“群官”以外的“奏事中散”及“侍御、散骑常侍、司卫监以上”等散官,其中就应包含着“职人”。(其中“侍御”疑指“侍御中散”。)又《魏书》卷四二《薛辩传》:

   长子胤,字宁宗,少有父风。拜中散,袭爵镇西大将军、河东公,除悬瓠镇将。萧赜遣将寇边,诏胤为都将,与穆亮等拒於淮上。寻授持节义阳道都将。(太和)十四年,文明太后公除,高祖诏诸刺史、镇将曾经近侍者,皆听赴阙。胤随例入朝。

 这也证明曾为“中散”者,便有参预丧礼的资格。这里视“中散”为“近侍”,这个“近侍”是广义的;从《魏书·礼志》看,中散与狭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