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
关于“道理最大”——兼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戊戌前後国人对“民权”
唐诗与唐人小说用诗流程
佚存日本的唐人诗集《杂
一个糊涂汉人对汉服明末
最新热门    
 
唐人对屈、宋骚赋的毁誉与承继

时间:2009-7-24 13:56:49  来源:不详
p;移,质文屡变。譬犹六代并凑,易俗之用无爽,九流竞 逐,一致之理同归。历选前英,于兹为盛。
    原夫文章之作,本乎情性……莫若以气为主,以文 传意,考其殿最,定其区域,摭六经、百氏之英华,探 屈、宋、卿、云之秘奥(《周书·王褒庚信传论》)     宋玉、屈原,激清风于南楚……(魏征《隋书·经 籍志集部序》)。
    至夫游、夏以文词擅美,颜回则庶儿将圣,屈宋所 以后尘……(《北齐书·文苑传序》)。
他们打破“风雅”、“正声”的偏见和崇经、征圣的窠臼,而主张“摭六经、百氏之英华,探屈宋卿云之秘奥”,将屈宋之作与“六经”、“百氏英华”并论,放在学习继承之列。赞屈宋“宏才艳发”,“激清风于南楚”,有“恻隐之美”。并不象王勃等人,认为六经之后,文学日益暗淡退化,屈宋是淫靡之源,把文学的政教作用与文学的审美价值对立起来,把淫靡之风同审美的追求混为一谈;而是认为文学在不断发展,“时运推移,质文屡变”由《诗》到《骚》是文学的进步。称赞屈原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潭,自致青云,振沉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隋书文学传序》)功在不朽。认为文体日繁,词采日富,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令狐德 等人认为政教作用与审美价值是统一的,词人文体繁变,词采华茂,风格多样,如同“得玄珠于赤水”“成万宝于秋实”(《北齐书·文苑传》),是文学上的进步和收获,并不妨碍文学的政教作用。这些史家的文学思想与屈宋观比当时的一般文学家要正确得多。
  史论家刘知几,更敢于冲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某些教条,慧眼观物,独抒已见,甚至公然“疑古”“惑经”“薄尧禹”而“讥周孔”,表现出力求创新的胆识。他任史官达四十年之久,其见解往往与同僚、贵属“凿枘相违”,在深感“吾道不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的情况下,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颇近于屈原“忧愁幽思”“发愤以抒情”的。《史通》不仅是杰出的史论专著,有些章节也可看作文学理论名著,他清楚地知道文史有别:“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不能混为一谈。但他又认为文史同源,可以互相影响,并致力于文史的结合以实现史的内容与文的形式的统一。他以“史”的眼光来论“文”,主张文学作品必须有真实的客观的内容,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实录”。“对贼属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张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史通·直书篇》)。同时,他又用“文”的眼光论“史”,以为“史”之为务,必借于“文”,对史的文学性要求很高。
  刘氏就是凭着他的进步史学思想发现了屈宋作品史诗般的价值,他在《载文》篇中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 文之为用,远矣,大矣。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子周 《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读者不以吉甫,奚 斯为谄,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 故也。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固可方驾南、董俱称 良直者也。
他称赞屈宋作品不隐君恶,揭露怀王、襄王氏庸无道的劣 迹恶行,是属于使淫君乱主“秽迹张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之类,是文史的统一,与历史上南史氏、董狐等有名的直笔史官一样,堪称“良直”。表现了他对屈宋的尊崇。
  刘知几不仅从内容、创作原则及社会作用上对屈宋推崇和肯定,同时还以“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工”的标准出发,认为屈原《离骚》开“自叙体”之先河,在《序传篇》中他说: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案屈原《离骚经》, 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阙生,次显名字,自 叙发迹,实基于此。
《离骚》首章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曰伯庸。……”刘认为这是自叙性、史传体之滥觞,后世的历史传纪是受《离骚》的影响。
  他从“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史之为务,必借于文”的观点出发,主张史书要有文学性才能流传不绝。而学习那厉精雕饰的“楚骚”可学到比兴之,增强文学性;
    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 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史通·叙事篇》)。
  还说“史臣撰录,亦同彼文章”,“至于屈原《离骚》,称遇渔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这类虚构、想象、注重文彩、讲究声律、“句结音韵,以兹叙事”都是可以的,只要不同于史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