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
关于“道理最大”——兼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戊戌前後国人对“民权”
唐诗与唐人小说用诗流程
佚存日本的唐人诗集《杂
一个糊涂汉人对汉服明末
最新热门    
 
唐人对屈、宋骚赋的毁誉与承继

时间:2009-7-24 13:56:49  来源:不详
遭死罪,与屈原一样被贬,离乱颠沛,老病孤舟,流落荆衡,志不得申,才不得展,“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其“沉郁”风格,正是得之屈骚,而又将其置身在现实的土壤里,加以扩大和发展。清人吴瞻泰说:“子美之诗驾乎三唐者,其旨本诸《离骚》。……三闾之作《骚》也,疾王听之不聪,悲一时之温蠖,故离忧郁结,常托于沅兰湘芷之间,以冀君之一误。……少陵遭两朝振荡之余,播迁夔、蜀,卒无所见于时。故其诗沉郁顿挫,常自名其康慨不平之气,以致情于君父。举凡山川跋涉,草木禽语,一嘉一愕,咸寄于诗。……所以有“窃攀屈宋宜方驾”之语也。”(《杜诗提要自序》)指出了屈杜诗的成因及二者的承继渊源关系。杜的“沉 郁顿挫”直承屈的“离忧郁结”,这在杜甫的创作中是不骓发现的。
  杜甫的《同谷七歌》与《离骚》颇有相似之处,其沉郁之风与哀痛之情更是一脉相承。又,杜甫《咏怀五百字》在思想感情、行文结构上与《离骚》亦有类似之处。杜诗表达了他那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对统治者的极大怨愤,可说与《离骚》同旨。开头一段自叙世系、生平抱负,抒发悲愤愁思之情,与《离骚》第一大段颇为相似。屈原斥“党人之偷乐”,杜甫揭露统治阶级的寻欢作乐:“君臣皆欢娱”;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写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屈原耿介,不肯向恶势力低头:“余不忍为此态也”;杜甫也耻于干那乞求权贵的勾当:“独耻事干谒”。《离骚》最后展示了作者理想破灭的极大悲痛,并决心以死殉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杜甫也表达了自己高山大海般无边无际,不可收拾的忧愤(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难怪清人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说,杜甫的这首《咏怀》诗,“其源本诸《离骚》”。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对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多有承继。这一面常不为人注意。其实“杜集中有很多表现了浓厚的主观感情的抒情诗,往往包含了宏伟的思想、炽热的感情、奇幻的想象,因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氛。”(《草堂》85、2)。作为积极浪漫主义本质特征的理想主义,杜甫和屈原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再兴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凰台》)。表述有别,实质一个: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为国家贡献一切。他们的诗作都是崇高思想与黑暗现实撞击而迸出的火花,是时代之光的闪烁。
  杜甫常常运用标志浪漫主义特征的各种手法构筑诗章、表达主题,如他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的大胆夸张赞咏武侯庙前的古柏。他以奇幻瑰丽的想象写“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陂行))。
  在《送孔巢文》中以“钓竿欲拂珊瑚树”、“蓬莱织女回云车”这类神话故事入诗。《同诸公登慈恩塔》也是用神话传说表达主题的,我们读到其“回首听虞舜,苍梧正云愁”时,就会想到《离骚》中的“就重华而陈辞”。“虞舜”、“苍梧”的传说,都是超现实的。杜甫和屈原一样,在现实中无可告语,就驰骋想象,采用超现实的、向前圣诉说的办法,来决疑、泄愤,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谴责。杜甫的《凤凰台》更是典型的浪漫之作,充满神奇的想象。诗中以鸣凤象征国家的兴旺,以雏之失母象征着国家面临着危难。面对这无母之雏,诗人愿意以心作竹,以血作泉地去哺育它,最后表示:“再兴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只要国家能中兴,人民能幸福,诗人可贡献一切。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融为一体,臻于化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杜甫谙熟屈赋楚辞,在创作实践中经常得心应手援引楚辞的诗句或词语。不过,作为一位伟大诗人,他不屑蹈袭前人,往往以点化之功,得其神理,而不露因陈的痕迹。如屈骚有“惟草木之零落兮”、“制芰荷以为衣”、“历吉日乎吾将行”……杜甫则有:“零落依草木”(《佳人》)、“不妨游子芰荷衣”(《将赴成都草堂》)、“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楚辞《卜居》中有“宁诛锄草茅,以刀耕乎”,杜甫化而用之:“茅草无径欲教锄”(《奉酬严公》)、“傍此烟霞茅可诛”(《岳麓道村二寺行》)。《九歌·少司命》中有“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杜甫有“诸生颇尽新知乐”(《苏端薛复筵》)、“呜呼生别离”(《奉送魏六丈》);《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杜诗则有“秋风袅袅吹江汉”(《戏作寄上汉中王》)、“秋风袅袅动高旌”(《奉和严郑公》)。诸如此类,多不胜举。
  总之,杜甫不仅正确地评价了屈原,而且在政治思想、爱国精神、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继承了屈宋的优良传统,探屈宋之精妙,得楚骚之“沉郁”,挟风骚而高蹈,登诗国之极顶。

  (五)、“骚人起而淫丽兴”
  初盛唐文人对前代绮靡文风曾进行过批判,其旨在革新诗歌。中晚唐文人对绮丽文风的批判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