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
关于“道理最大”——兼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戊戌前後国人对“民权”
唐诗与唐人小说用诗流程
佚存日本的唐人诗集《杂
一个糊涂汉人对汉服明末
最新热门    
 
唐人对屈、宋骚赋的毁誉与承继

时间:2009-7-24 13:56:49  来源:不详
重在政治改革。肖颖士、贾至、李华、梁肃等一班人,特别是柳冕都是中唐古文运动极为重要的先躯人物,他们在谈文说诗中发展了从初唐“四杰”到李白的从大雅正声的兴衰观王道之存亡的论点。强调“大雅作则王道盛”、“骚人起而淫丽兴”的观点,对屈宋楚骚多所非议,柳冕是其代表。
  肖颖士,为文立志趋俗复古,尚平实简质,反对文采,不满于骈偶华丽。他批评说:“扬、马言大而迂,屈宋词侈而怨,沿其流者,或文质交丧,雅郑相夺,何为之中道呼?”认为扬雄、司马相如的赋、屈宋的辞赋是侈丽、淫靡、怨思之类,都是不合正道之作。
  李华,著述尚质轻文,崇六经、重教化,表示“非夫子之旨不书”,故贾至称其为“孔门之弟,诛泗遣徒”,李华说:“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 矣”(《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六经之后有屈平、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扬州功曹肖颖士文集序》)、“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其文宏而靡”(《登兴陀寺东楼诗序》)。认为屈宋作文离经背道,为文怨靡,而加以贬斥和否定。
  贾至,论文更是强调教化。在《工部待郎李公集序》中,依据《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论,称颂三代文章“炳然可观”,然后指责“骚人怨靡,扬马诡丽,……大变风雅。齐、梁、陈、隋荡而不返”。尊三代,黜屈骚,贬辞赋,描绘了一幅文学退化衰败的图景。与前述王勃等人的“淫靡之风来源于楚骚”的观点及文学退化论是为一致。
  柳冕,生卒年不详,大约比韩愈略早。他是有唐以来强调文章必须以儒道为内容,以教化为目的嗓门最高的一位,也是唐人中贬屈最烈者。他以复兴古文为复兴儒道之途,高唱不“本于教化”,不本于儒道的文,根本算不得文:“夫文章者,本于教化”、“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则是一技耳”、“文多道寡,斯为艺矣”?他从这种偏执的文学观出发评骚:“至于屈宋,哀而以忠,流而不返,皆亡国之音也。”(《谢杜公论房杜二相公书》)“自成康殁,颂声寝,骚人作(与李白‘大雅久不作’‘正声何渺茫,哀怨起骚人’之意同),淫丽兴,文与教分为二……”(《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并把自屈宋以下的文学发展史写 成一部衰亡、退化史:“屈宋以降,感哀乐而亡雅正,魏晋以还则感声色而亡风教;宋齐感物色而亡兴致”(《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又对屈原以后的一系列作家进行了否定:“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义矣。……文多用寡,则是一技。君子不为也”(《与徐给事论文书》)。柳冕反对浮艳,对屈宋乃至其后的辞赋家一概持否定态度。
  裴度、孟郊也贬屈宋、楚辞。裴批评“骚人之文,雅多自贤,颇有狂态”(《寄李翔书》)。孟郊则更出恶语,骂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怀沙灭其性”,忠孝两不全。指责老百姓“角黍投川隅”──抛粽子在江河里悼祭屈原是愚蠢行为。说“如今圣明朝”,大家都过上了和平安乐的日子,道德教化普遍施行,何必还要搞这一套。又批评屈的骚文只不过是炫耀自己“贞亮”,属于缘情体物之类不足称道,说屈原爱发怨愤之气,并非什么“贤哲楷模”。这些话是他“旅次湘潭有怀灵均”时说的。可见他对屈宋“怀”的是恶意。
  (六)、“长笑灵均不知命”
  白居易早期怀着“王道之治”的社会理想,守道待时,关注时事,积极进取,宪宗时任左拾遗,直言极谏,写了不少讽谕诗。但从中年(44岁时)受挫,贬为江州司马为始,渐取明哲保身态度,醉心道,耽于诗酒,直到“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更倾一樽歌一曲,不独忘世兼忘身”(《诏下》),官职的升迁与思想的退化成正比。
  白居易是执着地追求儒家政教中心论的诗人,以“三百篇为谏书”,强调文学为封建政治服务:“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在他看来只有直接反映政治时事,进行美刺劝惩的作品才算风雅之正。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政教功能是其长,但他唯以儒家诗论作标准,把《诗经》以下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分成几个阶段,描绘为一部“诗道崩坏”、“每况愈下”的历史,其偏颇是明显的;
    战国秦汉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苏李骚人  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泽畔之吟,归于怨  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讽君子小人,则引香  草恶鸟为比。……六义始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