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读张荫麟《东汉前中国史
淝水之战:初唐史家们的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
清初私家修史状况研究-
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
论乾嘉学风对近代史家的
最新热门    
 
史家张荫麟之生平与史观

时间:2009-7-24 13:57:58  来源:不详
不可变者也。谓其在过去所生之结果,后人无法补救也。吾人于不良之资料,自可摈弃怀疑。然终无法改善其质也。吾人虽能发现历史之罅隙,然有补苴之希望者极少也。”这种限制有11种。一、观察范围的限制。史实观察者的观察范围总是有限的,因而史料也不可能是全面的,例如个人或多数人活动之自守秘密与没有发表之机会者,别人无从观察,记载也就缺略。二、观察人的限制。“过去之史事,具正确观察之能力者,多不得观察之机会,而得观察之者,却多为缺乏智识与训练之人。史家所得而根据之资料,大部分不啻寻常人持管之望天。”三、观察地位的限制。“吾人对于一事物之印象,每视乎吾人观察之地位而异。历史记载每因观察者地位之限制而不得正确之印象。”如距离和观点的差异。四、观察情形的限制。“观察时个人自身之情形及外界四周之情形,有足影响于其印象之正确者。”五、知觉能力的限制。“吾人感官原为不可靠之测量器也。构成历史之要素,厥为空间、时间、动作、景物,然感官于此四者所得之印象,其差忒之度恒出人意表。”六、记忆的限制。七、记录工具的限制。八、观察者之道德。九、证据数量的限制。十、传讹。十一、亡佚。上述11种绝对限制使史家不能得到理想的历史记录.

    相对之限制“使既得之记录复失其本来面目,或不得其真正之意义与价值。”有4种:一、缘绝对之限制而生之谬误未经发觉者。二、伪书及伪器之未经发觉者。三、史料本不误因史家判断不精密而致误(或史料固误因而加误)而未经发觉者。四、事实解释之限制:“史家之解释历史现象,必以其时代所公认或其个人所信仰之真理为标准。而人类之智识,与时代俱进化。后世所证明为谬者,先时或曾认为真理,而史家莫能逃此限制也。”

    张荫麟的分析非常细密,在大节目下面还有许多细目,为人们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纲要。他认为史料限制会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减少与削弱,具有历史意识与素养的新闻记者(他称作“历史访员”)将使“将来之历史渐臻于理想之域”。他说:

    欲求将来之历史成为科学,欲使将来之人类得理想的史学智识,则必须从现在起,产生真正之“现代史家”或“历史访员”。各依科学方法观察记录现在人类活动之一部分。此等历史访员,更须组织学术团体,以相协助,并谋现代史料之保存。

    所谓用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当代人类活动者,其目的即求减轻过去历史记录所曾受之绝对限制而已。此诸限制除观察范围之限制外,几无一不可减轻者。

    这在方法上,与当代口碑史学有相似之处。

    他还提出,应加强历史道德教育,“使忠信于后世成为公共之意识”。应“尽量利用科学原理及科学仪器”,应实行科学分工,等等。

    张荫麟的论述值得称道。也许,他对问题的具体论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触及”。以往,我们常成认为历史认识可以直接反映历史实际。实际上,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历史资料的固有限制,认识主体的固有局限,都说明历史认识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需要具体分析。所以,所谓“还历史本来面目”、“依据历史本来面目立论”云云,都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张荫麟并没有由此陷入历史不可知论,而是相信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认识的固有局限会减轻与削弱。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有学者指出,张荫麟此文“实受美国耶鲁大学历史教授Allan Johnson所著、1926年出版的The Historian and Historical Evidence一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Ⅰ."The Sonrces of Information"andⅡ."The Basis ofHistorical Doubt")所启发,以张氏之聪明,加以采撷编译,附以一己心得,分析为各种限制,益以国史之例证补充说明,成为国人早期所撰(极可能是第一篇)讨论历史资料之限制的专门论文。其减轻诸种限制之说或亦注意及报纸之史料功能,可能受Allan Johnson所著书中观念之影响。”42

    《论史实之选择与综合》43是张荫麟晚年史学思想的代表作,被海外个别学者赞誉为“他晚年最精湛的理论著作,也是他精研史学原理一生的心血结晶。自司马迁倡‘笔削’说以来,困扰中国旧史家二千多年的书事义理问题,至此乃有一深切而允当的现代解答。”44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同样是一篇译文45。文章与《中国史纲上册自序》颇多交叉4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