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中日学界的共识与分歧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3周年祭日。两天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正式公布了今年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活动安排。其中一项活动是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名单墙”(民间又称“哭墙”)延长工程开工仪式。“哭墙”将向“万人坑”方向延伸,上面将再镌刻1000多个遇难者的姓名。“哭墙”上的遇难者的姓名将突破1万个。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惨案之一。20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在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搜集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中日两国学界以及日本学者内部在南京大屠杀的概念、死亡人数、大屠杀成因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争论至今没有停止。
为了破解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中日各派出10名学者组成委员会,进行共同的历史研究。2009年底,委员会宣告第一阶段工作结束。
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分中方报告书和日方报告书两册。报告书上的论文由双方委员各自撰写,体现的是作者本人的观点。
报告书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