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墓地太贵有人感叹“死不…
“控”“伤不起”当选中…
网络体:“伤不起”的时…
8日2时35分立冬 起…
杜永道:“迭起”不宜写…
“艺才群起”创作体活动…
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
文明形态、外部环境与“…
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缘起…
最新热门    
 
“缘起”何需再“揭秘”——1954年红学运动再评述

时间:2012-9-22 0:09:38  来源:不详
    李希凡发没有发过那封“问询信”,刻意追究,只能落实到事务工作是否细致负责的责任上。据说《文艺报》在被批判时对这件事调查过,但因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轻言任何一种结果,或者根据一方之词妄断,都将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追究责任也是不明智的。李希凡说发出过,而接受者杨志一说没有收到过,如此争论必然分散批评的焦点,这显然也不是冯雪峰领导上的主要问题,也不是毛泽东批评文艺界的主要目的。毛泽东需要的不是《文艺报》严明内部纪律和工作秩序,整顿来信登记制度,而是要迅即将批判矛头对准学术上流行的胡适唯心主义——红学上执著于事件比附的“考证论”。所以,1954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袁水拍[注: 袁水拍 (1915~1982)笔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中共党员。肄业于沪江大学。1937年在香港参加文艺界抗敌协会,任候补理事、会刊编辑。]的《质问〈文艺报〉编者》,并不再从一封信入手,或者说忽略过了“问询信”的问题。

 

    今天看来,在所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毛泽东、冯雪峰、李希凡没有对立,没有分歧,但在如何运用适当策略,使马克思主义迅速走向前台上,是和缓地对待“权威”还是言辞激烈地对待权威,毛、冯、李立场各异。换言之,毛泽东希望吹响激越人心的冲锋号,李希凡急于在敌对的碉堡上插红旗,冯雪峰则在阵地上说我作为共产党人占领着阵地、掌控着阵地呢!他们三个人在一个营垒内部,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在何种程度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严重偏差。

 

    毛泽东的那封信——《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矛头主要是对准党内的,是党内占着阵地的人,对准的是党对文艺领导的不力状态。1953年,毛泽东即批评文艺界主要领导人周扬在文艺斗争中政治上不展开。现在毛泽东旧事重提,《清宫秘史》、《武训传》批判得不彻底,直到这次《红楼梦》事件,充分暴露了问题的严重。这就是只知道团结“大人[注: 大人是旧时称地位高的官长。-daren]物”,阻拦“小人物”;对“权威”有求必应,对“小人物”摆出“老爷态度”。为了加强批判的力度,毛泽东在不断地提高着调门。我们知道,毛泽东在黎之《〈文艺报〉编者应该彻底检查资产阶级作风》的文章发表之后,自己批阅该文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