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墓地太贵有人感叹“死不…
“控”“伤不起”当选中…
网络体:“伤不起”的时…
8日2时35分立冬 起…
杜永道:“迭起”不宜写…
“艺才群起”创作体活动…
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
文明形态、外部环境与“…
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缘起…
最新热门    
 
“缘起”何需再“揭秘”——1954年红学运动再评述

时间:2012-9-22 0:09:38  来源:不详
[注: 河南,简称“豫”,省会是郑州。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 ~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日报》发表以后受到关注,被《人民日报》转载,也引起了批评。至于李准后来创作的《李双双小传》,则可以说是达到社会主义“文学新人”的标准之一,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学经典。

 

    与《清宫秘史》和《武训传》对比,李准的创作具有明显的新文学特点。主人公是生产生活第一线的“工农兵”,他们生龙活虎,信心满怀,他们是新生活的主人,他们创造着生活,他们在与旧的思想或旧的人物斗争着。小说中的主角不再是王公贵族,不再是屈辱的、苦难的、肮脏的、病夫般的中国人。这与毛泽东所要求的重新塑造中国人的精神,暗相吻合。

 

为什么是李希凡、蓝翎[注: 蓝翎,原名杨建中。山东单县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人民日报》文艺编辑部编辑、]

 

    密切关注“文化大军”队伍和文化状况的毛泽东,对文艺界的情况看来是洞察秋毫的。李准的小说稚嫩,但在《人民日报》转载了。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的文章也稚嫩,却不能在《人民日报》上转载。在《文艺报》上转载了,还被特意加上“编者按”,说是“不太全面、不太成熟”。

 

    毛泽东与“编者按”的意见几乎是对抗性的,你说“不成熟”,我说“成熟的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