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清前期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陕北发现西汉茧形壶 壶…
湖南省博将闭馆三年改扩…
北魏前期史研究的奠基之…
海内外刘氏宗亲齐聚陕西…
肥西乱墩子西汉墓发掘完…
西汉最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西汉最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粮畜农具赊着卖——清代…
三峡坝区批量出土西汉古…
最新热门    
 
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时间:2012-11-22 12:08:32  来源:不详
,那是为了“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关于商周和秦的刑罚问题,武王灭商之后,改变了商朝的做法,大力推行教化,周公的制礼作乐即是,所以才有成康之治。而秦朝则不然,推崇的是申商之法,实行的是韩非那套学说,不以文德教训天下,“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由此而造成“百官皆饰(空言)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官风已然如此,秦“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老百姓不能正常从事生产,群起为盗,秦又严刑峻法,“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就第二个层面的时政问题,他称赞了汉武帝的做法是“尧舜之用心也”,至于效果不好,那是因为“士素不厉也”,也就是士子的素质不够。怎样培养士子的素质呢?就是要兴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希望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至于造成“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的原因,都是由于“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即是官僚队伍的素质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地方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另一方面是这些官吏的升迁都是“(累)[絫]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所以才造成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怎么解决呢?他提出了由“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对于所得到的贤士,“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这样就可以实现三王和尧舜之治了。

    董仲舒的对策上奏之后,汉武帝又进行了第三次策问:“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分析汉武帝的第三次策问,可以看到主要的问题有三个:其一,天人之应的问题;其二,从唐虞到桀纣的历史总结问题;其三,“三王之教所祖不同”与“不易者道也”的矛盾问题。同时汉武帝还批判了对策者策论文“文采未极”、“条贯靡竟,统纪未终”的缺点,要求答策者进一步说明。

    董仲舒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次对策。他首先承认汉武帝的批判是对的,然后就汉武帝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关于武帝所问的“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他提出天对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古代的圣人能够“法天而立道”,春生夏长,秋冬刑杀,“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就是“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以见人事之“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所以古代“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为德化,所以犯法者少,而当今之世废德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他从理论的视角提出:“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作为统治者就是要“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