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清前期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陕北发现西汉茧形壶 壶…
湖南省博将闭馆三年改扩…
北魏前期史研究的奠基之…
海内外刘氏宗亲齐聚陕西…
肥西乱墩子西汉墓发掘完…
西汉最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西汉最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粮畜农具赊着卖——清代…
三峡坝区批量出土西汉古…
最新热门    
 
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时间:2012-11-22 12:08:32  来源:不详
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这段策问从内容上来看倒是和前述《武帝本纪》的意思相近,在这次对策中,“天子擢弘对为第一”,这成为公孙弘日后发达的开端。公孙弘的对策也是针对武帝的问而答的,首先他分析了“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的缘故在于统治者有“信”,所谓“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那么怎么做才能有信呢?他提出八条:因能任官、去无用之言、不作无用之器、不夺民时不妨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罚当罪、赏当贤,“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其次,他对武帝所推崇的上古治世之成因作了解说,认为那是“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再次,他对仁义礼智作了阐释,“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其具体细目是“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这四者是治之本、道之用,不可偏废。最后他简单解释了“禹汤水旱”的缘由,特别是汤时的大旱是受夏桀行恶的影响,而“禹汤积德,以王天下”,得出了“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的结论[7]。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董仲舒和公孙弘并不是在同一次策试中脱颖而出的,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董仲舒的对策如果确定为建元元年尚可说得通,但是把公孙弘的对策和董仲舒的对策捏在一起,则显然与史实不符。

    三、简短的结论

以上我们叙述了文帝和武帝前期的策问和对策,总结起来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第一,从考试的视角来说,文帝和武帝前期是古代策试制度化的重要时期,从文帝十五年开始的皇帝亲自策试,开启了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以考试成绩优劣选拔官吏的途径,经武帝时期天人三策的完善,遂为后世所继承,直到科举制度[注: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创立后,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环节,一直沿用到清末。

    第二,从选拔人才的视角来说,西汉前期这种针对时政的策问,确实选拔出了高素质的人才,对西汉前期的政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如晁错之建策削藩,董仲舒之建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孙弘之建策取信于民,对西汉的历史发展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第三,从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发展的视角来说,西汉时期这些学者的对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经过统治者的实施以后,变成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以后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