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光明牛奶也陷非法添加物…
中秋节,在物质的发展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战…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
最新热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与保护

时间:2009-9-8 17:40:56  来源:不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与保护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陶立璠

在举国上下关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两年之后,我们迎来了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迎来了国务院《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对于长期以来遭受冷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两大类。按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作为物质的文化遗产,主要由文物部门实行保护,而且有《文物保护法》给予法律的支持;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相应的法律。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靠文化运动。运动过后,能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是令人担忧的事情。记得早在1989年,正是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编纂的时候,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已接近尾声,当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发起,曾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过民间文化保护座谈会。时任人大副委员长的钱昌照先生、阿沛阿旺晋美先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总会上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精神,呼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民间文化,这种“民间文化”就是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不成为政府的行为,不通过立法的形式,是很难进行保护的。时间过去了整整20年,今天政府终于介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立法还处于难产之中,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

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再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