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关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伦理…
最新热门    
 
关于《大唐开元礼》的性质及行用问题

时间:2009-8-8 16:50:51  来源:不详
又以礼家名物繁伙,更取历代沿革随文释义,与礼并行。”[47]有关《开元礼》的撰写,在张说卒后,萧嵩总领其事,并由其最后领衔献上,因此,对于《开元礼》的编撰及行用情况,萧嵩当最为熟悉,显然,他“以礼家名物繁伙,取历代沿革随文释义”而撰写是书,是为配合《开元礼》的行用而作的,所谓“与礼并行”是也。如果《开元礼》仅是“藏在书府”而不颁行天下,试问萧嵩撰写此书的目的何在呢?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唐德宗统治时期,《开元礼》被立为官学,开科取士。《唐会要》卷七六《开元礼举》载:                                        

  贞元二年六月十一日敕:“……其诸色举人中,有能习《开元礼》者,举人同一经例。选人不限选数许习,但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条,策通两道已上者,放及第,已下不在放限。其有散官能通者,亦依正官例处分。”至贞元九年五月二十日敕:“其习《开元礼》人,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为上等;大义通八十条已上、策两道以上,为次等。余一切并准三礼例处分,仍永为常式。

自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实行《开元礼》科取士制度后,此制一直为后世所取法,直到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方改为乡贡通礼[48]。关于此科取士情况,《玉海》卷一一五《唐开元礼举、三礼举》引《登科记》云:“贞元五年,始有《开元礼》一人。”参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及相关传世文献,唐代登《开元礼》科者有如下诸人:京兆长安的程异[49]、苏州吴郡的丁公著[50]、陇西的辛秘[51]、河东闻喜的裴乂[52]、京兆的杜辇[53]、福州闽县的林勖[54]、彭城刘全交[55]、钱塘的罗修古[56]、邠州柏廷徽[57]以及籍贯不明的李涪[58]等。当然,也有习《开元礼》而未中举者,如《全唐文》卷八二八罗衮《仓部柏郎中墓志铭》载:“近代科学之家,有柏氏仓部府君讳宗回,字几圣。祖士良,忠州司马。父暠,《毛诗》博士,赠国子司业。君踵父学《开元礼》,咸通中,考官第之,尚书落之。不胜压屈,因罢。取家荫出身,选为州县官。”柏宗回随父习《开元礼》,最终未能登《开元礼》科,只好“取家荫出身”而“选为州县官”,但其子柏廷徽却能承祖父业考中《开元礼》科,说明邠州柏氏实为当地的礼学世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像柏宗回那样学习《开元礼》而未能中举者,全国当不在少数。上揭登《开元礼》科的士人来自京畿道、陇右道、河东道、河南道、江南道等,显然,这些人对《开元礼》十分精熟,是当地习读《开元礼》士人中的佼佼者,有的家学渊源,如柏廷徽;有的则家贫,但好学,最终通《开元礼》而登科,如河东的裴乂,“少好学,家贫,甘役劳于师,雨则负诸弟以往,卒能通《开元礼》书,中甲科。”[59]这些都无可置疑地表明《开元礼》是颁行于天下的。《册府元龟》卷五六四《掌礼部·制礼第二》亦有这样的记载:“(开元)二十年九月,以新修《开元新礼》一百五十卷颁示天下。”敦煌、吐鲁番两地所出《开元礼》残片无疑可以进一步证明此点。河东裴乂的例子,也表明民间对《开元礼》是有所知晓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五月,玄宗下敕:“诸州县学生,专习正业之外,仍令兼习吉凶礼,公私礼有事处,令示仪式,余皆不得辄使。”[60]敕文要求州县学生除习正业之外,还要兼习吉凶礼,而公私礼有事处,则“令示仪式”,此处“仪式”应该是指的具体的仪注,与“吉凶礼”似不能完全等同。开元二十年,玄宗将《开元礼》“颁示天下”,次年即下令州县学生“兼习吉凶礼”,二者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联系,易言之,州县学生所习之“吉凶礼”,自当是属于《开元礼》中的有关内容。              
  上文业已指出,《开元礼》是有关五礼的一般原则性规定,是制度层面的礼,与具体的仪注是有所区别的,因此,考察其在唐代是否行用,主要应看其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定是否得到遵行。观《开元礼》所记之五礼,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为常礼,指长期遵循不变之礼;二是变礼,指已有所变化之礼;三为新礼,指新增之礼。关于常礼与变礼,吴丽娱先生《唐礼摭遗》一书中所制《中古服制变化表》[61],为此提供了形象生动的例证。据表,为高祖服丧,《仪礼》为“齐衰三月”,《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俱同,此即为长期沿用不变之常礼;又如为曾祖服丧,《仪礼》为“齐衰三月”,《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俱改为“齐衰五月”,此为变礼。至于新礼,乃指不见于《贞观礼》、《显庆礼》之记载,而据新的政治形势需要及其它情况所撰之礼,如“仲春兴庆宫祭五龙坛”、“仲春、仲秋上戊释奠于齐太公”等,《开元礼》卷一《序例上》“神位”条载:“仲春兴庆宫祭五龙坛:右准敕新撰享礼,乐用姑洗之均三成……仲春、仲秋上戊释奠于齐太公(以留侯张良配):右准敕新撰享礼……隐太子庙、章怀太子庙、懿徳太子庙、节愍太子庙、惠庄太子庙、惠文太子庙:右并新撰享礼,每年四享。”[62]可见,“祭五龙坛”与“释奠于齐太公”皆为根据朝廷所发敕文新撰的享礼,而祭隐太子等庙亦为新撰享礼。                                
  《开元礼》中,释奠礼除“释奠于齐太公”外,还有“皇太子释奠于孔宣父”、“国子释奠于孔宣父”、“诸州释奠于孔宣父”、“诸县释奠于孔宣父”等。关于唐代有关孔子的释奠礼,高明士先生有过精深的研究[63],这里仅着重谈谈该礼的行用问题。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玄宗下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所司奠祭,亦如释奠之礼”[64]。次年二月,玄宗又下敕:“文宣王庙春秋释奠,宜令三公行礼,著之常式。”[65]由三公负责行礼,说明祭祀级别有了提高,但礼仪似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敦煌所出S.1725号为一“释奠文”,颇能说明这一 问题,兹引录如下[66]:          

  

1           释奠文

2 敢昭告于   先圣文宣王,惟王固天攸纵,诞隆生知,经纬礼乐,

3 阐扬文教,余烈遗风,千载是仰。俾兹末学,依仁游艺。

4 谨以制弊(币)醴薺,粢晟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先

5 师衮公配。

6 敢昭告于   先师衮公,爰以仲春,率尊(遵)故实,敬修释

7 奠于先圣文宣王,惟公庶几体二德冠四科,服道圣门,实

8 臻壶奥,谨以制弊(币)醴薺,粢晟庶品,式陈明荐,作主

9 配神。右已前释奠文。                                         

文书2行记“先圣文宣王”,说明此释奠文成于开元二十七年之后。王泾《大唐郊祀录》(以下简称《郊祀录》)卷一○《释奠文宣王》记有类似的祝文和配坐文,配坐文注称:“州县云:庶几具体,德冠四科,服膺圣道,实臻堂奥。”[67]可知文书所抄实为为州、县释奠文。姜伯勤先生指出,本件内容大抵见于《开元礼》卷六九《诸州释奠于孔宣父》[68]。需要补充指出的是,文书所记还见于《开元礼》卷七二《诸县释奠于孔宣父》[69]。比较文书内容与《开元礼》、《郊祀录》所记祝文,可以发现,三者内容基本一致,仅在称谓与个别字词上有些差异,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十分明显,这说明孔子在被追谥为文宣王后,其释奠之礼在很大程度上仍袭自《开元礼》,《开元礼》之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仍得到遵循。
  安史乱后,每年春秋二时释奠文宣王之礼一如既往地进行。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国子司业归崇敬奏称:“上丁释奠,其日准旧例,合集朝官讲论五经文义。自大历五年以前,常行不绝。其年八月以后,权停讲论。今既日逼,恐须复依旧奏。”[70]据此,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以前,朝官在上丁释奠之日讲论五经文义,“常行不绝”,说明“上丁释奠”之礼一直都在进行。即使在特定情况下,有的祭礼被暂时取消,释奠礼也照常举行,如《新唐书·礼乐志五》载:“上元元年,肃宗以岁旱罢中、小祀,而文宣之祭,至仲秋犹祠之于太学。”[71]可见此礼在唐代礼仪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开元礼》有关释奠礼的原则和规定是得到执行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