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
社会思潮与义和团研究的
论康梁维新派对义和团运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教案及
论庚子事变和义和团反维
义和团运动和维新派
严昌洪维新运动与移风易
吴雁南试论清末社会思潮
论嘉庆初年的 咸与维新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
最新热门    
 
维新思潮中的科学理性问题

时间:2007-3-9 17:37:21  来源:不详
  由于把东西方文明仅仅予以简单的二分,忽略了在具体维度上的考察——例如,就科学理性的发育程度来考察——便容易导致危险的误认,即认为维新运动比之洋务运动是一场“普遍的”进步。实际上,维新与洋务是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参见杨念群:《戊戌知识分子改革中国的模式》,载《二十一世纪》(香港)第6期。)后者关注物质技术的层面,而前者的首要目标在于*结构的变迁。考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前夕短短一个多月中的数十道奏疏——这些奏疏应该能涵括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将不难看出,如果单纯就物质技术层面而言,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并没有超出晚期洋务派的主张。有人曾把上述奏疏中的正面建议整理为25条,(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618页。)其中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不过6条,包括修筑铁路、改革学制、选派留学生、翻译日本著作、设农学堂地质局、鼓励工艺创新等等。我们在郭嵩焘、冯桂芬等人的文章中完全可以找到与之类似、甚至更系统全面、更深刻的主张。

  当公认的观点认为,维新运动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与洋务运动相比是“普遍的进步”时,不知不觉中已陷入了“体”、“用”之分的圈套。换言之,除非我们和“中体西用”论者们一样,把*系统(“体”)置于比科学技术系统(“用”)更重要的地位,否则我们便不能认为,一种强调*变革的模式必然优越于另一种强调物质技术进步的模式。

  尽管在物质技术层面的变革遭到挫败(甲午战争)后,人们转向*变革是合乎理性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变革比物质技术层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