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叶剑英孙女叶明子:爷爷
陈毅第一任妻子:误信丈
青楼天子:亡国君王的荒
亚运会鼻祖王正廷:两度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钓鱼台国宾馆里的女子:
胡耀邦之子:“真理标准
墨子:中国帮派的祖师爷
彭雪枫对毛泽东拍桌子: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最新热门    
 
孔子:两个、三个还是多个?

时间:2009-4-6 21:17:06  来源:不详
到他,就像当年孔子心目中的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其实七十岁后“归鲁”、“反乎鲁”的孔子,正是这样一个苏格拉底——一个与七十岁以前“去鲁”并背井离乡、周游列国、颠沛流离、飘乎不定的孔子完全不同的孔子,一个显然已不再从前那样“实话实说”、甚至于还有点儿“假话真说”的充满欺骗和狡计的孔子——要知道,其实尼采早就说过,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哪一位真正的哲人是“真正诚实的”[51];至于孔子本人,大概也并不例外——也就是说,作为一位哲人、一位真正的哲人,他不可能不撒谎,也不可能不欺骗——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活着。

“七十岁”,无论对苏格拉底还是对孔子而言,无疑都是一个至为特殊而关键的年龄段——就在这个特殊而关键的年纪,前者被处死了,而且是被当时最民主的国家雅典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以民主投票的形式并以280:220的高票通过判处死刑的;换句话说,就在这一年,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死了,而且就死于当时的“人民”之手。有趣的是,大概也就是在七十或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后者却活了,而且就活在他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之后;换句话说,如果他不如此流亡的话,那么他可能早就死了,而且也将同样死于当时的“民众”(the mass)或“人民”之手,死于他们的“民主”暴力之下。也就是说,当是时也,他之所以要流亡、之所以要周游列国,并非是出于其本人的自愿、并非是其主动要流亡的——他是被迫的,是出于无奈与被迫,或者说,是其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是为了什么“谋食”、亦非是为了什么“谋道”,而是为了生存、为了活着,为了哲人自然而然、自己如尔、与生俱来、不可移易的固有的命运。这一点在司马迁笔下的《孔子世家》之中,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那里,弟子公良孺将其归之于“命也已”;同时,《论语》中的孔子亦将其归之于“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52],并且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53]。此外,甚至弟子子夏还转述过乃师的话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54]这一切,的确可以说是“哲人”的宿命。然而为了这个宿命,七十岁的苏格拉底死了,而将近七十岁的孔子却活了——但他却付出了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代价,也经历了常人所难以想见的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活。于是乎,他才可能会由此而发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感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然而,他毕竟还是活了下来。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之死”乃是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要知道,仅仅是为了这个问题,柏拉图就曾在为自己所创立的“柏拉图学园”之中思考了整整一生。于是乎,“苏格拉底”便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笔下发生了根本转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