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叶剑英孙女叶明子:爷爷
陈毅第一任妻子:误信丈
青楼天子:亡国君王的荒
亚运会鼻祖王正廷:两度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钓鱼台国宾馆里的女子:
胡耀邦之子:“真理标准
墨子:中国帮派的祖师爷
彭雪枫对毛泽东拍桌子: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最新热门    
 
孔子:两个、三个还是多个?

时间:2009-4-6 21:17:06  来源:不详
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当然,这倒并不是在怀疑或者颠覆孔子本人对“仁”的首创之功;但作为孔学乃至整个儒学的一个重要理念的“仁”,在“礼”的面前,似乎并不特别拥有优先权和优越感——要知道,孔子的“礼”,显然已是经过其有“所损益”的,断不可与夏、商、周三代之“礼”同日而语,混为一谈。这正如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9];亦正如《礼记》中之所谓,“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20]。而且远的不说,仅在清代学者看来,阮元曰:“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21];唐晏曰:“古之治天下者无所谓法也,礼而已矣”[22];曾文正公云:“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23;而凌廷堪则亦云:“圣人之道,一礼而已矣……礼之外,别无所谓学也”,“不必舍此而别求新说也”及“圣人之道所以万世不易者,此也”[24]——由此可见,在清代学者那里,“礼”无疑乃是儒学中最重要的思想理念。因此以为孔子思想的发展演进乃是遵循着“由礼学而仁学进而易学”思想理路甚至认为“仁学”胜于“礼学”而“易学”又胜于“仁学”,进而将孔学的发展分作如此“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个孔子”)的认识和看法,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上述两种意见便全无可取之处。譬如前者将孔学的最终落脚点明确定位在“中庸”、“中行”之上,即是颇有见识的;而后者又将其根本精神置放于一部“易学”之中,亦不无道理。什么是《易》?《周易?系辞上》中说得十分明白,“生生之谓《易》”。也就是说,所谓《易》,就是生之又生、持续发展,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若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庸”。那么“礼”的核心与本质又是什么?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25];曰:“行修言道,礼之质也”[26]。换句话说,“礼”的核心与本质,究其实,也是这个中正无邪、不偏不倚的“中庸”。而上述两种意见之共同的可贵之处,盖胥在于此。

二、“两个孔子”

综上所述,“三个孔子”的意见,显然是根本不成立的;而其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完全无视太史公司马迁笔下《孔子世家》中的那个“哲人的孔子”,无视其一生当中为常人或民众(the mass)所没有或不可能有的长达十几年的生存困境和流亡生涯。

孔子为什么要流亡?为什么要“去鲁”、“去父母之道也”[27]?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以及在其“去鲁”与“归鲁”、“反乎鲁”前后,其哲学本质与生存状态又有何变化?换句话说,这一“去”与一“归”或一“反”后的“孔子”,到底还是不是一个孔子?其中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历史上本己或属人的(personal)孔子,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有否可能是“两个”——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