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生活中的海瑞是一个怎么
郭沂:儒学研究所面临的
李慧子·〖儒家思想如何
张 进 ·〖儒学与中华民
许嘉璐在尼山讲堂第一讲
陈明·〖“原道”与大陆
生活中的海瑞是一个怎么
龚鹏程 ·〖儒学复兴年
李翔海 ·〖现代新儒学
成中英·〖儒学的当代使
最新热门    
 
生活儒学与当代哲学

时间:2011-08-10 08:04:11  来源:不详
应的,所以可以理解。

    我们从这里受到什么启发呢?韩愈[注: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在《原道》篇里说:“仁与义为定名[注: 定名 拼音: 解释: 确定名称;命名(不用于人):这个连队被~为爱民模范连。-dingming],道与德为虚位。”[20] 儒、道两家都在讲“道”与“德”,假定古代有儒家、道家两个学者在争论“道”与“德”的问题,他们当然都知[注: 都知是宋代宦官官名。-douzhi]道对方所说的“道”和“德”是什么意思的,理解对方在说什么,这说明观念上是可理解、可解释的,这就是可对应性。但是我们明明知道这两家对“道”与“德”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非等同性。

    我们现在谈到马克思的“practice”这个观念,用中国儒家所固有的“实践”观念去翻译它,就存在这么一种关系:可对应性和非等同性。儒家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实质内容上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通的、可以互相理解的。它们在观念的系统中处于相对应的“位”上,这就说明它们之间具有相通性,是可以打通的。

    我很想给大家讲一讲马克思的“实践”观念,因为你们从小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讲的“实践”,可能并不是马克思原来的那个意思。我们川大哲学系新生入学,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他们进行“格式化”,把他们以前学的那些观念全部“清空”,然后“重装系统”。(众笑)其实,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直有一些进展,他们的要领就是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我想说的是:马克思的“实践”观念和我所讲的“生活”观念,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才会说我的生活儒学有点像历史唯物主义。现在所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其实也就是“儒学化”。

    但是,马克思的“实践”观念一旦运用到历史领域,那就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了。比如,他会花毕生精力去研究《资本论》,因为他是有很现实关怀的人,要做一个“掘墓人”的工作,那么,当他谈具体的问题时,他的“实践”观念就变成了一个很具体的“劳动”、“生产”的观念。用一种“物质生产”的观念来说明一切,这显然是狭隘的,生活恐怕远远不止于物质生产。比如像我们在座的诸位老师、同学,几乎都不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物质生产,因此在“文革”极“左”的时代被视为“寄生虫”、“不劳而获者”,呵呵!殊不知,你们所付出的劳动更复杂。所以,这么一种思想观念,是有它的偏颇之处的。我所说的“生活”不是这个东西;但是它们有相通之处。

    这个相通之处在什么地方呢?马克思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社会存在,这是首要的;然后人们才可能去改变这个社会存在。我的生活儒学有若干核心命题,其中有一个命题是:生活的本源结构就是“在生活并且去生活”。“在生活”是说:你首先要尊重生活,因为是生活给出了你、而不是相反,然后你才可能获得自己的主体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