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大昕的学术批评
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
百余年来钱大昕研究述评
论钱大昕的宋学观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
钱大昕与20世纪历史考证
超越考据的视野:钱大昕
最新热门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二)

时间:2009-7-24 13:46:06  来源:不详
还表示了愿为刘氏莫逆之交的思想。凭此,可以断言钱氏于考史中也有以古讽今的思想内容。他又说:“刘氏用功既深,遂言立而不朽,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往往采其结论”,并举出了例子,还说:“后代奉为科律,谁谓其书无益哉!”[3]

    他对顾炎武较为推崇,尤其是肯定顾氏在明清之际学风转变方面的历史地位(注:参考《潜研堂文集》卷33,《身晦之论尔雅书》。)。但也坦诚地批评顾氏考论有所失误。如,《日知录》谓“员缺”之名“自晋时已有之”。钱氏举出《汉书》诸传七八例,指出:“西汉已有‘缺’称,不始于晋也。”[3]又如,他指出《日知录》谓随会不与(晋)文公同时”;引谢肇@(12)之说,“以为祧庙不讳之证”,都有失误,末了说:“顾氏偶未审耳!”[3]再如,《郃阳令曹全碑》末有“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语,这与《后汉书·灵帝纪》的纪日不符。顾炎武《求古录》据《灵帝纪》而疑《曹全碑》为后人作伪。钱氏据汉代《四分历》推算,并参考了《谯敏碑》和《后汉书》等其他材料,断定《曹全碑》纪日正确,《灵帝纪》纪日有误,说明顾氏怀疑《曹全碑》欠妥[4]。类似情况,还有一些。这说明,钱氏既尊重古人或前辈,师古之是,又不盲目迷信,而是实事求是。

    他对于古今士风颇为感慨,在士人对待义利问题上,他以为,“古之士无恒产而有恒心”,今之士“临财苟得,临难苟免,好利而不好名,虽在庠序,其志趣与市胥徒何以异哉!”[3]意思是,古代士人好义,图个好名声,现在的士人学子志在好利,与商人差不多。在学风问题上,钱氏以为学术界存在一种剽窃行为,“偷语,偷义,偷势”都有人干,“后代诗文家免于三偷者寡矣”。就是说,后世文人做“偷”儿的很多。他说,顾炎武讥刺明人“所著书无非盗窃”,话虽然说得“太过”了一点,但“深切中隐微深痼之病”。又说:“今之举业文字,大率生吞活剥,其词必己出者百无一二。士习之不端,于作文见之矣。”[3]钱氏正会抓反面教材。

    除了有关为学问题外,钱氏还提出了一些为人、为政方面的内容。

    历史曾发生过“元祐党籍”、“建文奸党”等案件,株连及一些忠正之士被害。钱氏对此评曰:“奸臣、暴君快意于一时,而被其毒者留芳于百世,心愈狠而计愈拙,当时无恻隐羞恶之心,后世岂无是非之心哉!”还说:“徐健庵云:‘做官时少,做人时多;做人时少,做鬼时多。’此辈惜未闻斯语。”[3]意思是,歹徒作恶只能快意一时,而永恒的历史自有定评,后人自会明辨是非。这是以史实说明为人为政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奸恶终究要被钉在历史审判书上。

    宋以来称地方长官为“父母官”,讲求为官之道,可是那些为官者多半是“乌鸦之色”。钱氏对此不无感叹。他曾考究了“父母官”名称的由来,然后说:“(今)有不爱百姓之官,甚者假其势以恣其残暴,苟有人心者,能毋顾名而惭且悔乎!”[3]这是循名责实,讽刺官吏仗势作恶,简直是狼心狗肺,给“父母官”之名抹黑。

    “河防”是中国历来的大问题。钱氏因无实践经验,提不出什么精到的意见。但他觉得,顾炎武《日知录》所说的负责河防的大小官员乘机渔利,确是个大问题,并说:“今之官吏,其好利犹昔也。……竭海内之膏脂,饱若辈之囊橐,赏重罚轻,有损无益,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深可虑也。”[3]这种仇视官吏无孔不入地损公肥私、侵民渔利的态度,对民生国计的忧患意识,也是“师古”的良好表现。

    钱氏曾讥刺历史上的言语文字狱。如,他提到北宋熙丰之间盛行诏狱,轻施凌迟“滥酷之刑”,以对待持不同政见的反对派。指出:“自诏狱兴,而以口语狂悖者,皆丽此刑矣。”[1]这是钱氏所反对的。还指出:“今法有凌迟之刑”[3]。这显然是借古讽今。又如,他指出北宋蔡确因赋车盖亭诗,被指讥讪朝政,被贬;而认为,“蔡确固是@(15)人,但以《题车盖亭诗》,文致其罪”,“不免过当”,“其后卒起同文之狱”[3]。再如,钱氏提到北宋元祐年间的朋党之争,程伊川之徒朱光庭“首挝东坡(苏轼)试馆职策问,以谤讪先朝为词”,目的是“为师(指程伊川)报怨”,于是引发了“绍述之祸”,结果朋党双方两败俱伤,并其师亦入于党籍而不复振”。钱氏指出:“夫摭语言文字之失,陷人于罪,纵使幸而得逞”,“犹为士论所薄”[1]。应该指出,“士论所薄”之“士”,当然包括钱氏本人。自宋至清屡有文字之祸,清朝文字狱尤烈,钱氏在此是否言古喻今或以古讽今呢?似有这个意味。

    钱氏大多是考史所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