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初期史学的“清华学派”与“国际前沿”

时间:2009-7-24 13:47:31  来源:不详
国史学还有自身的特殊问题。1950年代初,我国引入当时苏联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导致了史学研究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变革。这个变革一反“有史无论”的偏见,倡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这种对理论的高度重视,同1950年代国际史学变革的健将、年鉴学派的旗手布罗代尔的著名口号“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形成相互呼应之势。其次,这个变革也促进了史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强调对过去史家所漠视的人民大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研究。但也应指出,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时期的史学研究未突破以生产关系研究为中心的格局,方法上亦呈现出教条化与简单化倾向。这些问题到“文革”前夕与“文革”时期发展到极端,演变为“路线斗争决定论”等荒谬“理论”,和无视史实乃至捏造史实的恶劣手法。姑且不论这些“理论”将史学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的作法,在某种意义上与鲁滨孙所说的旧史学附属于神学有相似之处,即使是文革前史学研究中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偏向,实际上也是把史学变成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史,从而倒退到了旧史学偏重政治史的状况。至于史料方面,则长期受到忽视和歧视,以致在以往处于史坛主流的“史料派”(或者“史料考订派”),连同其路数则被放逐到史学界边缘,1958年的“史学革命”是对考订派的最后一击,这是以往历次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运动的总汇,其后果是史料考订派作为一个潜在的整体已不复存在。[29] (P167)因此,到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时,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
1979年以后,我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展开,国际史坛的各种见解、理论、方法不断被介绍进来,从而使得我国史坛又面临着一次外来的冲击。在此同时,我国学者也对传统史学(特别是考据学)的价值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回到乾嘉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史坛又一次出现了“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相互冲突和竞争的局面。这种局面是今日史学面临着一个重大转变的关头。
巴勒克拉夫说:“历史学已经到了转折时期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必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不一定意味着它有能力抵制住诱惑,避免陷入歧途。”史学发展的最大敌人在于史学家自己,因为“当前在历史学家当中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保守主义”。“近十五至二十年来历史科学的进步是惊人的事实”,但是,“根据记载,近来出版的百分之九十的历史著作,无论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还是从概念体系来说,完全在沿袭着传统。像老牌发达国家的某些工业部门一样,历史学只满足于依靠继承下来的资本,继续使用陈旧的机器”。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历史学家“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即“历史学家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他们的积习并且对他们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思考”。因此,到了今天,“历史学已经到达决定性的转折时期”。[11] (P327,P330—332)而关键就是历史学家们要克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11] (P330)此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
要顺利地克服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要发扬当年清华学派所代表的中西交融、古今贯通,尽取“西学”、“中学”、“新学”、“旧学”之精华为我所用,努力探讨和改进理论方法,拓展史料种类和来源,提高建构和解释历史的能力。虽然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要完完全全地重现历史可能只是一个永远的梦,但是,随着赖以重现历史的史料和构想能力的不断改善,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向此目标接近。
 
【参考文献】
[0]免费论文网
[1]鲁滨孙. 新史学[M]. 何炳松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广智. 克丽奥之路[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3]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A].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第3集(点校本)[C].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黄延复. 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许冠三. 新史学九十年[M]. 长沙:岳麓书社,2003.
[7]陈寅恪.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A].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王巩森. 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A]. 罗志田.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册)[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9]李伯重.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J]. 中国社会科学,2001,(6).
[10]吴承明.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 经济研究1995,(4).
[11]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 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