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最新热门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评[i]

时间:2009-7-24 13:50:35  来源:不详
版社也将推出陈新所译该书之大陆本《元史学》。该书甫一出版,即引起广泛争议,招致来自文学界、史学界持续不断的讨论。可以说,不管赞成还是反对,在近年西方出版的几乎每本历史理论著作中,都要谈及怀特及其此书的主要思想,History and Theory 19(1980)专号“Metahistory: Six Critiques”和History and Theory 37(1998)专号“Hayden White: Twenty-five years on”所刊登文章(包括Wulf Kansteiner, “Hayden White’s Critique of the Writing of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2[1993],273-295)的观点大概可以代表西方主流史学理论界对怀特思想的基本看法;对怀特思想评介的中文方面的翻译、著述可以参看:安克斯密特:《当代盎格督一撤克逊历史哲学的二难抉择》(该文原刊History and Theory 25(1986),1-27.张南等译[文中错译、误译地方很多],载《史学理论》丛书编辑部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73-111页)、严建强、王渊明的《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第253-259页)、刘世安所译的《史元: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意象》的“导读”(第xi-xxv页)、盛宁:《新历史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1995,第105-116页)、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第136-140页)、黄进兴:《“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登·怀特与历史语艺论》(台北《新史学》十四卷三期2003年9月号,第81-121页)、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129-137页)、陈新:《历史•比喻•想象:海登•怀特历史哲学述评》(2004年6月10日于上海召开的“中外史学理论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又可参看海登·怀特的自选集——《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的“译者前言”(第1-12页);否定性的意见可参看邵立新:《理论还是魔术——评海登·怀特的〈玄史学〉》(《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第110-123页)等;国内学人对海登·怀特作品较早的翻译可参看张京媛主编之《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和拉尔夫·科恩主编的《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里收录的5篇译文。
[viii] Alun Munslow, Deconstructing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3,140.
[ix] 见《二十年来的西方历史哲学》,第79页。此处引文是伊格尔斯的访谈答语。
[x] Keith Jenkins, Why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9,125.
[xi] Alun Munslow,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Historic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ix.
[xii] The Hague: Nijhoff,1983.参看Richard J. Evans, In Defence of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Norton,2000,260.
[xiii] History and Theory 28(1989),137-153.
[xiv] 参看台湾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