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
《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
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秦国富强卒并诸侯之地理
最新热门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

时间:2009-7-24 13:50:38  来源:不详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成为基本的治史方法,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总之,环境史为我们展示了新问题、新领域、新思维、新方法,使史学的发展获得新的契机、新的生长点。
人和自然的互动,首先和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中,然后扩展到其他领域。环境史学者十分重视经济生活层面的研究。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纳德·沃斯特认为环境史要着重研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包括工具、生产、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权力的配置和布局等)和生态意识这三个层面;又指出环境史研究的第二个层面——以生产技术为中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亟待加强。这一观点在环境史学界获得普遍的认同。
那么,用环境史的视野观察经济史,可以获得什么启发,可以刷新或深化哪些认识呢?
    用环境史视野考察经济史,主要是指用现代生态理念[2]考察经济史。环境史本身就是现代生态理念运用于史学研究的产物。而现代生态理念则是现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催生的生态觉醒和生态革命的产物。所以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史学科如何应对这一伟大的生态觉醒和生态革命,如何站在时代认识的制高点来推动学科的发展。




[1] 环境史究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目前,国内外史学界说法不一。根据上述认识,我倾向于对环境史作宽狭二义的界定。狭义的或严格意义的环境史,是否可以界定为: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相关社会关系的变迁,以及国家和不同人群政策、观念的相应变化。我的想法是,不要试图把环境史变成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箩筐。根据这一界定,大致可以把环境史和一般的自然史和一般的社会史明确区分开来,但仍然会有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研究领域的划分,就需要进一步斟酌。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史又包含了一种新的历史观,人们以现代生态理念(或曰环境史的视野)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研究自然史或社会史的,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环境史,但它们是环境史的“友军”。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视为宽义的生态环境史。这类似于“统一战线”。环境史学科的发展,目前很需要这种“统一战线”。
[2] 环境史是以现代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或称生态史。我这里所说的“现代生态理念”,是指从现代生态学中提炼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自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
  
——一个能动的有机的自然
    
经济的中心环节是生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产或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生产力要素包括人(劳动者)和物两个方面。物的要素,不论是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条件),或是劳动对象,都是天然的或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2],“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3]。从这个角度看,自然环境并非外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实质性的物质要素包括在生产力和劳动过程之中,从而直接参与人类的经济活动[4]。
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考察。按照现代的生态理念,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成员,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人类的经济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因此,自然不光是以其某些部分作为物质要素参与经济活动,而是整体地与人类协同完成其经济活动。
这种情况在农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是在大自然当中按照大自然的节律生长和繁衍的。马克思说:农业“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5]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是自然的活动和人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共同完成的过程。对此,中国古代人民也有深刻的认识。如《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这是作为中国传统农学指导思想的“三才”理论的经典表述。在这里,“天”主要指气候,“地”指土壤、地形等,“天”和“地”共同构成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人”是农业主体,“稼”是作为农业对象的生物体。这就是把农业视为由相互依存的天、地、人、稼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农业生产建立在自然再生产的基础之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统一的。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成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天”和“地”,尤其要与气候季节变化节律保持一致。中国传统农业强调“不违农时”、“以时禁发”、“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等等,其意义正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