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秦汉城市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0:57  来源:不详
有组织的社会,居民是有自由权的市民,中国城市中的居民没有自己的组织,一切都在国家管理之下。①雒雷的意见是,《史记·货殖列传》只记载了少数经济发达的商业都会,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一时期的城市经济状况。同时也不能简单认为经济都会即工商城市,春秋战国的经济都会主要是商业城市,并没有形成为工商城市。②
    第三,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性质,但城市的大规模发展仍然为工商业活动提供了空间。
    与之相关,学界对秦汉城市性质研究也着眼于其基本属性,在城市人口数量和成分、城市发展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在人口数量方面。多数学者都对汉代城市人口数量作了较高估计。《秦汉社会文明》认为汉代郡县一级地方城市中,人口超过十万者很多,加上两京人口数量,城市人口的总数十分可观。③俞伟超也高度估计了汉代城市人口数量,他甚至断言:“人口集中于城市的情况,在战国至汉代(至少至西汉),在我国历史上是仅见的。这样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是城市的历史。”④对城市人口数量估计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是对统计样本的选择。除去人们公认的商业都会(即《史记·货殖列传》所谠的那些都市),郡县两级治所是否都能作为现代意义上的
————————
    ①  分别参见前揭傅筑夫文;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5—248页;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载《文物》1985年第2期,张鸿雁:《与西欧中世纪城市比较——春秋战国城市在兴起过程中的特点》,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毕道村:《论中西封建城市产生的不同原因的关键》,载《社会科学》(上海)1985年第10期。
    ②  雒雷:《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经济结构试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③  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第144—146页。
    ④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载《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城市,是否所有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都是城市人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城市人口数量自然甚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统计结果当然也就大不相同了。需要说明的是,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对战国以来城市人口的高度估计相当普遍,如有的学者认为,战国时全国有主要城市六十余个,最少有7个与临淄相仿的城市(七雄都城),每城以3万户计,则有20多万户居住其中。中等城市以“万家之邑”为单位,则全国有50多万户居住其中.合计全国有400万人住在城市中。战国人口以2000万计,则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是20%。①这个比例超过了近代中国的城乡人口之比。学界对汉代城市人口的估计,似乎也与当时学界高度评价中国古代文明的风气有关。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公前5世纪以来城市化是如此繁盛,何以未能形成工商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逻辑上的这个弔诡当时并没有引起关注。统计样本的确切性在十余年后才得到重新审视。
    在人口成分方面。胡如雷根据《潜夫论·浮侈》“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的描述认为,汉代郡县城市中绝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军队和游手等消费人口,工商业者是绝对的少数.另一方面,虽然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少城市工商业者,但并未发生工商业者的政治斗争。究其根源在于城市居民成分复杂,城市市场容量较大,工商业者人数较少且有利可图,因而缺乏迫切的斗争要求。  《秦汉社会文明》也有相同看法。②何兹全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在他看来,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市有着繁荣————————
&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