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09-7-24 13:51:02  来源:不详

 

    关于宋朝差役的渊源问题,聂祟岐认为,宋朝差役与秦汉时期的掾属、胥吏和乡官在形式上有直接的联系,而又有别于兵役和劳役。李剑农等学者也持类似观点.何兹全、朱瑞熙、宋晞、黄繁光、张泽咸等学者则认为,宋朝的职役与五代时期的役制有着延承关系。漆侠则考证宋朝差役之法.远继魏晋.近承隋唐,是源远流长的[40]。谷霁光认为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41]。郑学檬在其主编的《中国赋役制度史》中也引述了这一观点[42]。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耆长、衙前、里正等色役的渊源。王曾瑜、雷家宏认为,宋朝的耆长源于五代[43]。黄繁光则认为,宋朝耆长之名源于后周显德年间.对于宋朝衙前的渊源,聂崇岐认为,街前之称见于后唐,是唐五代藩镇专横时的遗制。唐刚卯认为,宋衙前承袭于五代,是从军职转化为一种职役的[44]。顾士敏认为,衙前之称,唐初已经出现了。裴汝诚认为,宋朝衙前源于唐代武将的牙旗、衙将、衙校,经五代至宋初始转化为一种职役[45]。

    关于衙前.是80年代前后学者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聂崇岐认为。在宋朝,军将之充为长名衙前,富人被派为乡户衙前。宋朝病民者初为里正衙前,及由之所转化的长名衙前,后来则是乡产衙前。孙毓棠认为,宋朝衙前的名目有将吏衙前、长名衙前、投名衙前、押录衙前、里正衙前、乡户衙前等六种。他认为,将吏衙前是享有免役特权的武吏,长名衙前是投名或雇募的,皆非职役。押录衙前是吏职,属于差役性质范围的是里正衙前和乡户衙前。王棣的研究表明,只有长名衙前才可以出职.乡户衙前不能出职。豪户地主追求的是衙前将吏,而不是乡户衙前“.裴汝诚则通过对唐五代到宋衙前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衙前役有着固定职业化的趋向。黄繁光认为,北宋由民户充任的衙前有三类:押录里正和乡户衙前。赵英认为,宋朝州县两级政府都设有衙前役,可将其分为三类:将吏衙前.长名或投名衙前,里正、乡户衙前。前两类由封建国家支给报酬,后一类则纯属地主阶级对封建国家的一种义务,国家不付报酬。顾士敏认为,宋人所说的涉及职役问题时的衙前实际上多指里正衙前.唐刚卯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衙前从军职转化为职役的过程,他将宋朝衙前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衙前为职业、身份是吏的衙前,一为服职役,身份是乡户的衙前,即乡户衙前、里正衙前.他认为,从源流上看,衙前将吏是从唐到五代的旧制度沿袭而来,而里正衙前、乡户衙前乃宋朝新设的名目。从身份上看,衙前将吏的身份是吏,可以出职为官,享有免役特权:而里正衙前、乡户衙前的身份是乡户,是服职役的结果,不能出职,也没有免役特权。王曾瑜认为,宋朝衙前可分为身份是吏和身份是乡户的两大类。凡是衙前都属公人,都是挂军职招牌的吏。他对宋朝衙前的各种级别、入役情况、职责津贴、承袭出职和转任、性质等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指出.在宋朝衙前问题上不能完全用循名贵实的推理方法予以分类[47]。张熙惟、王曾瑜、漆侠、雷家宏等对宋朝衙前的职责做了研讨。漆侠将宋朝衙前耕种官庄、承担铁冶、采伐木料、提供往返官员的厨传之需、运输官盐、主管官物(部送纲运、典领仓库)、督促赋税等职责做了详细考述。王曾瑜认为,宋朝衙前的差使很广泛,并不仅以经济事务为限[48]。黄繁光着力研讨了南宋乡都职役人的职责。他认为,催税是他们的主要职责,此外还有许多沉重的职责,如烟火盗贼、钱物支应和许多无偿的沉重劳务。雷家宏认为宋朝乡役职责十分广泛,涉及乡村政治、经济、司法、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49].魏峰撰有《论衙前在北宋的转化》一文[50]。

    关于里正,费海玑认为,宋朝里正始之于北魏[51]。黄繁光认为,北宋里正袭于唐代,但宋在乡设里正,与唐朝在里设里正不同.宋朝里正是乡村重役。王曾瑜认为,徽宗后推行的保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