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09-7-24 13:51:02  来源:不详
制度中,往往称保正为里正,保长为里长,但这是不能与北宋前期的里正相混淆的(此点前揭费海玑文也已指出)[52].邢铁撰有《宋代里正不曾雇募》[53]。张泽咸对唐五代两宋役制进行了长时段的研究.他认为,里正之名始于北朝,在唐朝宋两代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54]。其实,里正之名早见于《墨子》等先秦秦汉文献中,其后又历经演变。

    关于弓手,雷家宏对宋朝县役弓手的设置目的、数目、方法和职责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从北宋到南宋,弓手的演变有两大特点:一是改差为募.二是由职役逐渐向地方军转化[55].陶绪对宋仁宗时期的弓手制度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弓手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其造成的后果,认为赋税日益沉重等社会问題和阶级矛盾是导致弓手变化的原因[56].黄宽重主要利用《明公书判明集》对南宋时期的弓手进行了研究,并在《唐宋基层武力与基层社会的转变一一以弓手为中心的观察》一文中,自唐宋社会演进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弓手与国家权力及地方社会的联系,指出了王朝统治权力深入民间的历史倾向[57]。

宋朝差役制度的实施,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分期研究。聂崇岐就仁宗和英宗西面朝役法的改良、熙宁役法的改革、元祐及绍圣的役法纷更和南宋役法等四个阶段作了论述.汪槐龄则以熙宁变法以前、熙丰时期、元丰至北宋末和南宋时期为四个阶段加以考察[58]。王棣将北宋时期的役法变革分为两个阶段:自宋韧至熙宁四年,特点是差募并行而以差役为主;熙宁四年至北宋末,雇役差役几经反复,看似差募并行,实则以募役为主[59]。漆侠对北宋差役、募役和南宋的差募并用和义役的创始、实行和变质筹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有着不同役制的阶段性划分[60]。黄繁光将两宋役制分为四个阶段加以考察,分别为:北宋差役、北宋募役、南宋变质差役、南宋义役。李志学、王棣、陶绪等认为,宋仁宗朝是宋朝差役发生变化的主要时期.表现为差役负担自上户到下户的转移[61]。

三、有关宋朝差役性质的讨论

 

    宋朝差役与古代徭役有无区别,一类观点认为二者毫不相关.李负睞,张邦炜[62]、赵英、李志学、王棣[63]、唐刚卯、顾士敏、雷家宏[64]等也认为宋朝差役与徭役有一定的区别.另一类观点认为,差役就是徭役,或更准确的说是国家劳役制的残存形态.如王曾璃认为,宋朝职役又称吏役、更徭、徭役、差徭等.吏役大致包括乡村基层政权头目和州县衙门公吏。吏役实行轮差,则谓之差役;实行雇募,则谓之募役[65]。

    有关宋朝差役性质的讨论.是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有些学者常使用上户、中户、下户,或一等户、二等户等来人用语.漆侠《王安石变法》一书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的划分,将其加以阶级性质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漆侠、吴泰[66]、黄繁光等认为,职役是官户以外的民户对封建政府的一种义务,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平民的人身奴役,是封建劳役制的残余。另一类观点以孙毓棠为代表,他认为,北宋职役制度是封建乡村阶级结构的产物,是统治压榨农民的制度,是地主阶级的职权。赵英、张邦炜、顾士敏、曾琼碧[67]、朱瑞熙等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王棣认为,州县役是民户的负担,乡役是特权。北宋差役的变化,始终围绕着如何能保持乡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