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初李士桢抚粤政略与广东社会经济复苏 |
 |
时间:2009-7-24 13:51:11 来源:不详
|
|
|
7900 余两,查出同期衙役私抽5000两。私抽已占正额的60%以上。 (39)杜臻〈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乾隆《昌邑县志》卷6“人物”。 (40)道光《广东通志》卷43 ,“职官表”34 。 (41)《抚粤政略》卷1 ,“奏疏”,<粤东缺官就近先选补急限赴任疏>。 (42)《抚粤政略》卷1 ,“奏疏”,<请留岭南等三道疏>。 (43)《抚粤政略》卷5 ,“文告”,<教谕吏士>。 (44)《抚粤政略》卷6 ,“文告”,<诫谕官绅>。 (45)朱建寅《安庆府志》序。 (46)《抚粤政略》卷1 ,“奏疏”,<报官兵到粤起行及移署各日期并安插兵民 疏〉;《抚粤政略》卷4 ,“符檄”,<重建镇海楼碑记>。 (47)《抚粤政略》卷4 ,“符檄”,<重建镇海楼碑记>;《抚粤政略》卷4 ,“符 檄”〈巡抚广东都察院题名碑记〉。 (48)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货语”,“纱缎”条。 (49)梁廷楠:《粤海关志》卷5 ,“口岸”1。 (50)《抚粤政略》卷5 ,“文告”,<抚粤条约>和<禁革总行>。 (51)《抚粤政略》卷6 ,“文告”,<禁兵棍抽压>。 (52)《抚粤政略》卷4 ,“符檄”,<谕平治岭路>。 (53)《抚粤政略》卷1 ,“奏疏”,<请设花山县治疏>。 (54)《抚粤政略》卷1 ,“奏疏”,<报官兵到粤起行及移署各日期并安插兵民疏〉;《抚粤政略》卷4 ,“符檄”,<重建镇海楼碑记>。 (55)《抚粤政略》卷8 ,“批答”,<高通判呈详一件为发审事>。 (56)《抚粤政略》卷8 ,“批答”,<按察司呈详一件为私抽荼毒事>。 (57)《抚粤政略》卷6 ,“文告”,<酌减则例>。 (58)《抚粤政略》卷1 ,“奏疏”,<议覆粤东增豁税饷疏>。关于整顿盐政方面的贡 献,可参阅谢中帆:<论李士桢抚粤>一文,刊于《广东社会科学》1988 年第2 期,页75--81。 (59)佛山档案馆编:《佛山史料汇编》2 ,页134。 (60)《抚粤政略》卷1 ,“奏疏”,<请豁吴川等县卫所荒残无征钱粮疏>、<四请免临、澄二县钱粮疏>等。 (61)杜臻:《粤闽巡视记略》卷三,页34--35,<广东耕种防守事宜疏>。 (62)叶显恩《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页数37---278,〈明清珠江三角洲人口问题 〉,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年月1月 出版。 (63)《抚粤政略》卷6 ,“文告”,<分别住行货税>。 (64)关于广州十三行设立的年代及其源流,历来聚讼纷纭。彭泽益<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历史研究》1957 年第1 期)和<广州十三行续探>(《历史研究》 1981 年第4 期)两文,以及李龙潜<明代广州东三十六行考>(《中国史研究》1982 年第3 期)可资参考。 (65)参见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与商业活动>,《中国史研究》1987 年第2 期,页41--56。 (66)裴化行撰,肖浚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记》页94。 (67)穆素洁:全球扩张时代中国海上贸易的新网络(1750—1850),《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68)李士桢:《抚粤政略》卷6,〈分别住行货税〉。 (69)杜臻:《粤闽巡视记略》卷1,页3;又见徐嘉炎〈序〉。 (70)张志栋〈李大中丞实政录序〉《李大中丞政略》卷首;《寒松堂全集》卷3“奏议”;杜臻〈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尤侗〈东莱政纪序〉,见《艮斋倦稿》卷11;高琦〈李大中丞政略跋〉,见《抚粤政略》卷末。 (71)《抚江政略》卷1“符檄”,〈饬料漕船檄〉、〈禁参谒檄〉。 (72)杜臻〈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 (73) 《康熙起居注》页1200---1201。 (74)《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3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