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考
郑和下西洋的船
郑和航海的终极点——比
试论郑和宝船
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
郑和下西洋和中国货币政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
最新热门    
 
《郑和航海图》并非《郑和船队航海全图》

时间:2009-7-24 13:51:57  来源:不详
马尔加什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称说。一种是Malgache;另一种是Malagasy。二者的拼写和发音均不相同。十五世纪前期, 郑和船队到达马尔加什时, 岛上居民想必是惯用前一种称谓,于是郑和船队的通事把“mal” 译成了“门”, 把“ga” 译为“肐”, 把“che” 译成“赤”, 整个岛名便成了“门肐赤”。
该岛现称马达加斯加岛(Madagascar),位列格陵兰(Greenland)、新几内亚(New Guinea)、婆罗洲(Borneo)之后,是世界第四大岛。它位于印度洋西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
最早到马岛定居的是非洲大陆的班图人和东南亚的渔民。后来,到该岛落户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了众多部族。几乎所有这些部族的人都说马尔加什语。因岛上东南亚移民众多,印度尼西亚语对马尔加什语影响很大。两者均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 family)。
六,遗留问题
第14个地名是“葛荅干”。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名,但时至今日尚无人能破译。其位置在莫桑比克的索法拉与南非南端的麻林地之间。
七,关于“麻林地”之推测
航海图上标注的第15个地名是麻林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名。考证麻林地这个地名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为了便于理解,先简单地讲一讲“麻林地”一词的由来:东非很多居民都会说一种通用语,这种语言叫斯瓦希里语(Kiswahili),属班图语系(Bantu)。麻林地就是斯瓦希里语malindi一词的译音。Malindi是kilindi一词的指大词,义为“水深可停船的地方”。[12]作为地名,无论将其译为麻林地还是译成马林迪,都是可以的。但是,前两个音节malin与后一个音节di不能分开,更不能将后一个音节省去,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只称麻林地为麻林。
在航海图上见到麻林地这个地名,人们自然地便会想到位于蒙巴萨以北的Malindi,它的中文译名为马林迪,二者发音极为相似。正因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的学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航海图上的“慢八撒”即今肯尼亚之蒙巴萨,航海图上的“麻林地”即今肯尼亚之Malindi,是绘图者错把麻林地放在了慢八撒以南。
这是研究麻林地这个地名所迈出的第一步:正确地断定了麻林地的外文是Malindi,同时又误认为麻林地在肯尼亚。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从十三世纪始,蒙巴萨以北就确实有这么一个叫Malindi的城市,其居民主要由非洲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组成。经考察, 历史学家埃斯蒙德·布雷德利 ·马丁(Esmond Bradley Martin) 得出结论:“1500年时的马林迪,沿海岸南北长约600米;向内陆延伸的宽度不超过240米。四周被城墙围绕着,城墙外沿海有零星的房屋和清真寺。” [13] “马林迪约占地17公顷。总人口5500人,其中城内3500人,城外2000人, 城外人口多数是住在种植园的非洲人。”[14]
这个规模不大的Malindi城,不可能是航海图上所标注的麻林地。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其港湾小,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位于蒙巴萨以北;与其相反,航海图上的麻林地却位于蒙巴萨以南。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人对上述结论产生了怀疑。主要的原因是,航海图其它地方没有这种将两个地名倒置的现象。于是,出现了第二种判断:认为航海图上的麻林地是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岛。郑和船队确实到过基尔瓦,但是,基尔瓦不是麻林地。虽则如此,这种想法却功不可没,因为它向正确的结论又迈进了一步。
到了九十年代,在蒙巴萨以南找到了第二个麻林地, 它位于桑给巴尔岛。桑给巴尔市位于该岛西岸,市北面是桑给巴尔港,港湾平静,是个安全的良港。桑给巴尔港的陆地部分就叫Malindi。
印度洋上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气候炎热,刮东北风,风力强劲,当地人称其为 “北风季”。 东北风可将帆船从阿拉伯湾沿非洲东海岸直吹到莫桑比克海峡。4月至9月又改刮西南风或东南风,当地人称其为 “南风季”。西南风和东南风可将帆船吹回阿拉伯湾。所以,自古以来,阿拉伯、波斯和印度商人便利用这种季节风,来往于阿拉伯湾与莫桑比克海峡之间进行贸易。
桑给巴尔港之Malindi所处的位置,有可能引起人们的猜想:此地应该是航海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