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析宋代“稻麦二熟”说

时间:2009-7-24 13:52:15  来源:不详
广,春初亦极茂盛,……近缘雨水颇多,大段伤损。”[10]陆游就有一首诗描写邻翁在春雨中抢救受损麦子的情形。[11] 这一方面表明,南宋以后南方的麦作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表明南方麦作步履维艰。
不利的气候因素又集中地出现在刈麦插秧时节。麦子在成熟的时候极易枯黄落粒,一有雨水便会导致损失。所以有“收麦如救火”的说法。但水稻插秧却需要阴雨天,因为有利秧苗返青。正所谓“秧欲雨,麦欲晴。补创割肉望两熟,家家昂首心征营;一月晴,半月阴。宜晴宜雨不俱得,望岁未免劳此心。”[12]理想的状态是“半月天晴一夜雨”[13]但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前期晴天的天数超过半个月则会影响到水稻育秧,“前之不雨甫再旬,秧畴已复生龟纹。”[14]到五月初,雨水增加,本来可以移栽,却由于秧苗不能及时跟上而贻误农时。如果前期雨水过多,又会影响麦子的收成。因此,稻麦二熟十分难得。
稻麦二熟制没有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以外,还有经济和技术,以及食物习惯上的原因。
从经济上来说,麦作等受到抵制的原因涉及到劳动生产率及利益分配问题。麦的产量远低于稻,因此劳动生产率也较低,如果佃农在稻收之后费力种上麦子,而田主又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加上其它的一些摊派,最终收入无多,徒劳无益,势必影响佃农种麦的积极性。因此,据《宋史·食货志》载,嘉定八年(1215),左司谏黄序上奏,建议佃农利用所谓的“荒白”之地(即灾荒或稻收之后的空地),杂种麻、粟、豆、麦之属,多寡皆为己有,主毋分其地利,官毋取其秋苗,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得以续食,官免振救之费。黄序的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但“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也有问题,因为“田主以种麦乃佃户之利,恐迟了种禾,非主家之利,所以不容尔(指佃户)种。”[15]其实,田主们担心的还可能不仅仅是季节上迟了种稻的问题,更担心的是怕种了麦子抽了地力,影响水稻的收成。这种担心是不无根据的。即使是主户允许佃户在稻田中种麦也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种子问题,佃户一般较为贫困,无力备种,如淳熙八年(1181)“十有一月,辅臣奏:‘田世雄言,民有麦田,虽垦无种,若贷与贫民,犹可种春麦。臣僚亦言:‘江、浙旱田虽已耕,亦无麦种。’于是诏诸路帅、漕、常平司,以常平麦贷之。”朱熹在其管辖下的星子、都昌、建昌三县调查时就发现一些农民因为“难得粮种”,而放弃种麦,便一再肯请上户向下户提供借贷。[16]贫困的农民如果没有麦种,种麦也会成为一句空话。而麦种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种麦并不普遍,稻麦二熟并为成为制度。
从技术上来说,水稻在收割之后,为了能及时地种上小麦,必须尽快地排干田中的水份。《陈旉农书》只提到“早田获刈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这种办法对于早田来说,也许还可以应付,因为早田一般地势都比较高,积水问题并不严重,对于种水稻来说,其最大的担心是干旱,而对于种麦来说,正好可以扬长避短。但陈旉《农书》基本上没有接触和反映“低田”水改旱的技术,有学者认为这是其局限性之一。[17]其实,低田水改旱技术的核心是垄作,而垄作技术早在战国时期便便已形成,后世的开沟作疄也不过是古代“畎亩法”的翻版,宋代麦作技术中也采用了垄作,所以诗文中多有“垄麦”或“麦陇”一类的说法。陈旉《农书》之所以没有涉及低田的水改旱问题,是因为当时低田大多并不种麦,因此并不涉及水改旱的问题。有宋一代,南方地区的人们致力于发展水稻生产,即便是原有的旱地也要施用功力改造成水田,故水改旱的技术没有得到发展。
没有需要自然也就没有技术,没有技术,与之相关的活动也就难以开展。然而即便是有了技术,是否被普遍采纳还是个问题。习惯于因陋就简的农民,对于技术也有抵触。且不说,垄作技术早已有之,将垄作运用于稻麦复种的“开沟作疄”的水改旱技术,也在元代有明确记载,但这项技术并没有被广泛采纳,即便是稻麦复种已经定型的明清时期。清初张履祥就提到“惰农苦种麦之劳,耽撮子之逸,甘心薄收,甚至失时,春花绝望。”[18]也就是说到清初仍就有些农民没有采纳开沟作疄整地技术,而固守点播,其产量自然可想而知。
也是因为在宋代低田的旱改水技术没有得到发展,低田排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只有地势较高的“早田”才在收获后进行复种,至于“平坡易野”和“山川原隰多寒”之地,则一般采用耕后冬浸或晒垡的方式,使其成为冬闲田。于是到了春天范成大就看到:“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春日田园杂兴》)的情景。二麦主要种于“高田”,至于傍水“低田”,还处于淹水状态,没有进入春耕阶段,也就是说,低田上没有种植越冬作物。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麦子也只种于高田,而所谓水田,则因“田中冬夏积水”,[19]显然是无法种麦。可见,当时只有一部分地势较高的土地种植了越冬作物。复种的面积并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