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唐宋时期信用业的发展

时间:2009-7-24 13:52:31  来源:不详
儿,中心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前列金银器皿及见钱,谓之看垛钱,此钱准备榷货务算清盐钞引,……市西坊南和剂惠民药局,局前沈家、张家金银交引铺”③。结合两种记载,我们可以十分明了地看到,经营交引买卖是金银彩帛铺的一项重要业务。也就是说,金银彩帛铺就是交引铺。姜锡东先生还进一步指出:“交引铺交引买卖资本之登上历史舞台,确切地说,不是一个产生问题,而是一个转化问题。就是说,它是由其他商业资本或高利贷资本以专营或兼营的方式转化而来。综合各种材料看,它主要是由金银铺、彩帛铺、停塌、质铺等转化而来。”④交引是一种代表财物的有价证券,经营交引业务必须有雄厚的财力,否则就没有能力收购交引伺机获利。金银铺、彩帛铺、停塌和质铺,由于经营业务的关系,一是储备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有能力收购交引,二是与商人关系密切,经营交引颇为方便。因此,这些机构有能力和有条件进行交引业务的经营。在利益的诱使下,这些机构进行交引买卖获利,衍生出了一种新的经营业务。这种业务的产生,就使这些机构成为了交引买卖的场所。
——————————————
    ①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
    ②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14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  吴自牧:《梦粱录》卷13《铺席》。
    ④  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第167页。

三、信用票据的发展
 
    (一)唐代涌现的信用票据
    唐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一种用于款项汇兑的飞钱。飞钱是唐代进行款项汇兑业务的凭证。《新唐书》卷54《食货志》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在唐代也称为“便换”。《因话录》载:“有士鬻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以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钱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唐代款项汇兑,尽管有不同的称呼,但其基本的运行方式却是一致的。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该机构所属的道,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接收汇兑的机构主要是各道的进奏院、诸军、诸使以及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等机构,要求汇兑的主要是商人。
飞钱这种汇兑业务产生后,曾一度遭到禁止。元和四年“京兆尹裴武请禁与商贾飞钱”①。“元和六年……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②但是,这种禁令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带来了诸多弊病,唐政府又不得不恢复飞钱这种方法。先是取消了平价汇兑,汇兑机构要求商人汇兑款项时要交纳一定的汇费,结果商人都不愿意接受。唐政府只有取消手续费。《新唐书》卷54《食货志》载“自京师禁飞钱,家有滞藏,物价寝轻。判度支卢坦、兵部尚书判户部事王绍、盐铁使王播请许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增给百钱,然商人无至者。复许与商人敌贯而易之,然钱重帛轻如故”。飞钱在运行过程中还出现了信用不稳的问题。有的州府占留商人款项,不给支兑,致使商人不愿汇兑,造成支用不足的毛病。政府只对此情况进行禁止,以保证飞钱的正常运行。《唐会要》载:“咸通八年十月户部判度支崔彦昭奏,当司应收管江淮诸道州府今年已前两税榷酒诸色属省钱,准旧例逐年商人投状便换。自南蛮用兵以来,置供军使,当司在诸州府场院钱,犹有商人便换,赍省司换文牒至本州府请领,皆被诸州府称准供军使指挥占留,以此商人疑惑,乃致当司支用不充。乞下诸道州府场盐院,依限送纳,及给还商人,不得托称占留,从之。”
————————————————
  ①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②  《唐会要》卷89《泉货》。
 
有的学者认为,飞钱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并不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①其实,飞钱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唐代,随着贸易半径的延伸和商品数额的扩大以及商品流通速度的加快,体重价轻的铜钱对大商人的贸易很是不便,需要一种能使商人“轻装趋四方”的流通手段来适应快速流通的需要。唐代,诸道州府曾因铜钱少的缘故禁止铜钱流出本界,导致“课利有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