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唐宋时期信用业的发展

时间:2009-7-24 13:52:31  来源:不详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第407页。
 
的性质来说,称为寄附铺,从它所用的主要器具来说,称为柜坊,所以实际上是否就是同一种铺子?虽然因为资料缺乏,不能下确实的断语,我想姑且作这样的假定,以待今后考察。”①彭信威先生认为:“大概唐朝就有人专设寄附铺来替商民保管金钱和其他贵重品,并代寄户出售寄存物品。”②有的学者还从“寄”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寄就是寄存之意。这是正确的。但又联系到唐代有把自己的财物寄存于某家、某处保管的习惯,认为“寄”又一称呼就是“寄附”。霍小玉令侍婢将箧中服玩之物拿到侯景先家是为了货之,并卖了不少。因为紫钗较贵重,恰逢制作者遇到,故有此语。由此可见,侯景先家并不是存货之家,而是货卖之家,代人卖之。《靖康要录》卷1靖康元年正月二十日的圣旨中曾言:“其余士庶诸色人,并仰于两日内,罄所有金银,立便送官。如有藏匿寄附,送纳不尽之数,限满,并许诸色人告。”应对在限期内缴纳所有的金银的方法主要是藏匿、隐瞒财产,其目的是不让别人知道,以躲避缴纳。寄存另处虽然也有躲藏的功能,但风险比自己藏匿要大得多,因为至少寄存之家知悉其情。把金银拿到寄附铺中出售,光明正大地把金银转化为现钱,这样金银就没有了,不可能再缴纳,这可能也是一个办法。因此,这儿寄附可能是寄托出售,而不是寄存之意。
——————————————
    ①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第407页。
    ②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390页。
 
宋代柜坊多与非法乱纪之事相联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太宗淳化二年闰二月己丑诏:“京城无赖辈,相聚蒲博,开柜坊,屠牛马驴狗以食,销铸铜钱为器用杂物。令开封府戒坊市谨捕之,犯者斩,匿不以闻,及居人邸舍僦与恶少为柜坊者同罪。”苏轼曾就定州的柜坊说:“城中有开柜坊人百余户,明出牌榜,召军民赌博”,他“出榜召人告捉”。周密《武林旧事》卷6《游手》载:“浩穰之区,人物盛伙,游手奸黠,实繁有徒,有所谓美人局、柜坊、赌局、水功德局,不一而足。”《庆元条法·为政第八》载:“司县到任,察奸细盗贼,阴私谋害,不明公事,密问三姑六婆、茶房、酒肆、妓馆、食店、柜坊、马牙、解库、银铺、旅店、各立行老,察知物色名目,多必得情,密切报告,无不知也。”有学者都据此认为柜坊是无赖恶少的犯罪机构,已无金融机构的性质。①其实,柜坊在宋代仍然是一个存钱物的机构。正因为存有钱物,所以被无赖恶少把持,才能干些非法的行当,不惜损坏国家利益,销钱铸器物以此牟取厚利,满足私欲。正由于在柜坊中出现了这些违法乱纪的活动,政府才对出现这些违法活动的柜坊严加禁止,但对于正当营业的政府却不加禁止。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宋代柜坊的数量已是唐代不可比的。如苏轼在定州就见柜坊百余所。
宋代寺院放款取利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寺院负责放款的机构是长生库。建昌孔目吏范荀“为子纳妇,贷钱十千于资圣寺长老”②。这种营生受到时人的贬抑,陆游曾指责“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至为鄙恶”③。除寺院经营长生库外,民间也有经营放款取利的机构。如杭州城“有府第富豪之质库,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④。
——————————————
    ①  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第60页。
    ②  《夷坚支志》甲集卷6《资圣土地》。
    ③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
    ④  吴自牧:《梦梁录》卷13《铺席》。
 
由于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记载,交引铺具体如何产生,至今难以确知。但有史料记载交引铺与金银彩帛交易铺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东京梦华录》载:“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①戴裔煊先生认为,“所谓‘金银彩帛交易之所’,盖即交引铺,验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之语,及其门面壮阔之情形,使人毫无疑义认为非交引铺无此种情形。”②又南宋时,“杭州大街,自和宁门杈子外,一直至朝天门外清和坊,南至南瓦子北,谓之界北,中瓦子前,谓之五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