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于夏王朝始年的一些思
王朝盛衰兴亡、国家分合
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论蒙元王朝的“家天下”
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
再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
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及其
《福乐智慧》与喀喇汗王
隋初王朝统辖之下的河北
最新热门    
 
宋王朝与物价管理

时间:2009-7-24 13:52:32  来源:不详
绝大多数都同灾情相联系,即非正常时期的经常性举措。二是平抑京师物价的记载占相当比重,京师系统治中心,情况不同于一般地区,有特殊性。三是官方的干预虽起了作用,却不能完全控制粮价,粮价仍有较大幅度的涨落。四是宋代灾年百姓流亡的事时有发生,较普遍地存在,从反面证明官方社会保障方面的能力有限,对粮价的控制能力有限。
2、常平、义仓等制度的作用与局限
    说到粮价,人们就会想到常平仓制度。此项制度产生于汉代,宋代也有此制度存在,但是,对于它在稳定粮价方面的作用却不能高估。常平仓等,其名称易使人产生误解,即认为它可以使粮价经常保持稳定,宋代的实际情况却与此有很大出入。
北宋中期,官方对常平籴粜确实制定了较为严密的制度。据曾巩记:“熙宁元年六月九日,中书札子节文,委逐路提刑司下州军监县,各令供析十五年以来斛斗价,分为平及贵、贱三等,开坐闻奏,仍乞付寺置簿抄录,遇州县斛斗及贱价即收籴,入贵价即出粜,及平价则粜籴俱止。”他在奏中言及他所在州:“当州上项年内贵价每斗七十五文,平价七十文,贱价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4]]司马光于元祐元年(1086)八月上奏中也讲到:宋廷“令州县各勒行人,将十年以来在市斛斗价例比较,立定贵贱酌中价例,然后将逐色价分为三等……每遇丰岁斛斗价贱至下等之时,即比市价相度添钱开场收籴,凶年斛斗价贵至上等之时,即比市价相度减钱开场出粜,若在市见价只在中等之内,即不籴粜,更不申取本州及上司指挥,免有稽滞失时之患。”[[5]]这些记载说明官方令各地分别确定贵、平、贱三等粮价,以此作为籴粜的依据。这对于防止官吏作弊确有益处,但同时也给地方官灵活操作造成不便,曾巩即提出:“若今秋米价高于所定贱价每斗或至六十四五文以上,合依上条不该收籴,如每斗至七十文,粜籴俱止……”[[6]]这种硬性规定不能适应各地多变的情况。元祐元年王岩叟也上奏讲:“臣按常平旧法,但遇年丰物贱,即与市价上添钱收籴,如年俭物贵,即度在市实直价例,特减钱出粜。此所以为常平。今既限以价贱至下等方许收籴,价贵至上等始得出粜,乃是必待丰歉十分而后行法,稍不及等,即官司拘文束手坐视而不敢籴粜。”[[7]]这即是说,关于三等粮价的死板规定,使得不少官员为避免自惹麻烦而宁愿不籴粜,从而使常平粮不能发挥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原因导致常平等仓在调节粮价方面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首先,宋代的常平仓存贮量始终不多。常平仓制度始向全宋推行,是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但到宋仁宗初年,四川地区尚未实行。说明推行的速度是缓慢的。到宋神宗时利用常平仓、广惠仓的钱粮推行青苗法,时有常平仓、广惠仓钱粮约一千五百万贯石。以当时人均年消费粮食二石计,当时约有人口五千至八千万,则所贮钱粮约相当年消费量的六分之一以下。至于所贮钱粮每年用于籴粜的,又仅占总存贮量的极少部分。据统计,天禧五年(1021)“诸路总籴数十八万三千余斛,粜二十四万三千余斛”。治平三年(1066)“常平入五十万一千四十八石,出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五十七石”。[[8]]仅为总贮量的几十分之一。这样的籴粜数量,不但对全国粮食市场不会起大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粮食全投放到京师,其影响粮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当时京师每年的粮食消费总量达数百万石,上述粮食数大约只是年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
其次,司马光指出了官僚体制妨碍常平制度发挥作用的弊病,“官吏不能察知在市斛斗实价,只信凭行人与蓄积之家通同作弊。当收成之时,农人要钱急粜之时,故意小估价例,令官中收籴不得,尽入蓄积之家。直至过时,蓄积之家仓廪盈满,方始顿添价中粜入官,是以农夫粜谷止得贱价,官中籴谷常用贵价,厚利皆归蓄积之家。”[[9]]
    常平等仓未能起到稳定粮价的作用,总量少,制度也不利,主旨在防灾防乱,从史籍上经常记载存在大量因灾流亡的人群这一情况看,防灾防乱这一目的并未能真正达到。当然,不能完全稳定粮价不等于对粮价完全没有作用,特别是灾情不甚严重,而仓储又相对丰厚的情况下,有时还是起到了稳定局部地区粮价的作用。对于粮价的上涨也有延缓或减小幅度的作用。
    南宋后期,许多地方官建了平籴、平粜等名目繁多的仓,名义上是平抑粮价,实际主要还是用于防灾备荒。在社会保障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在调控物价方面的作用。
3、官方没有完全控制粮价的企图,事实上也不能控制粮价
    中国有句古训:“国无九年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