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唐代的“传”与“递”
最新热门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

时间:2009-7-24 13:53:08  来源:不详
区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袁高《茶山诗》云:"我来顾诸源,得与茶事亲。氓辍耕农来,采掇实苦辛。一夫且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奇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不为春。……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全唐诗》卷314)。贡茶不仅是对茶区人民赤裸裸的掠夺,而且也长期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沉重负担。唐末常州刺史王积就吟出了"今朝拜贡盈襟泪,不进新芽是进心"的诗句(《全唐诗》卷795)。"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39] 。从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茶区人民愤怒的呼声。
封建政府通过任贡茶的方式,强迫江淮产茶区的人民把大批名茶上贡朝廷,使这些优质茶叶无缘进入市场交换流通,严重阻碍了本区茶叶的商品化进程。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一大批贡茶在满足宫庭消费和赏赐文武百官后,也可通过各种方式、渠道进入流通领域交换。《册府元龟》卷493《邦计部·山泽》载:"元和十二年五月,出内库茶三十万斤,付度支进其值。"内库一次便可拿出三十万斤贡茶变卖,可知贡茶也有一部分进入了流通领域,尽管它们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筹集军费而投放市场交换的。在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的这三十万斤贡茶中,可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常二个贡茶州。尽管贡茶带有强烈的超经济强制色彩,基本上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无涉,不过它对浙西茶区的茶业发展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扩大了植茶面积。
唐以前,茶叶主要来源于采摘野生茶,人工种植的不多。直到中唐陆羽时,他还认为茶"野者上,园者次"。所以,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时,常常到湖、常二州的深山中去采摘茶叶。这种情况到永泰、大历时湖常二州贡茶后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一带人工植茶的面积较先前大为增加。到唐后期,湖州长城县和常州义兴县的茶山到处呈现出"半坡芳茗露华鲜","绿茗盖春山"的景观。陆龟蒙在湖州顾渚山下置有茶园,晚唐诗僧无可有诗称湖州"橘青陶暑寺,茶绿隔湖溪"[40] ;称义兴"月向波涛没,茶连洞壑生。"[41] 说明唐后期湖、常二州随着贡茶数量的不断增多,这里的人工植茶有了极大的发展,茶山面积在不断扩大。
第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进步。
贡茶是在名茶产地所焙制的优质茶,故在茶叶采摘和制作加工上要求甚高。据《茶经》记载,唐人制茶分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采茶贵早,特别是质量要求较高的贡茶,在茶叶采摘上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陆羽称茶"始抽凌露采焉",徐铉有诗描写顾渚茶农采摘茶叶"荷杖青林下,携筐旭景前",自注云:"采茶须在日未出前"。[42] 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采茶》中对茶叶侵晨采摘的原因作了这样地解释:"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日出露晞,为阳所薄,则使芽之膏腴出于内。茶及受水而不鲜明,故常以早为最。"[43] 贡茶一般在谷雨以前采摘加工,质量最好。唐人陆希声《茗坡》有"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的诗句。据《嘉泰吴兴志》卷18载,湖州顾渚焙制贡茶,"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暨谷雨还。"茶叶采好后,先把嫩芽放到甑釜蒸熟,然后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茶末制成团饼,最后再把茶饼穿起来封存。在唐代,本区制茶多以团茶、饼茶为主。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新茶》有"手阅月团三百片"句,薛能《谢刘相公寄天柱茶》称"两片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说明义兴阳羡茶和舒州天柱茶多为团茶、饼茶。
宋人朱翌称:"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44] 从刘禹锡"自傍芳从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45] ;陆希声"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46] 等记载看来,唐人确实比较重视炒焙。不过宋人所重视的"蒸熟焙干"法,即所谓蒸青法,在唐代长江下游产茶区内也已出现。所谓蒸青,即把采来的鲜芽放在甑釜中升火蒸熟杀青。蒸青的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清易沈,而有草木之气。"[47] 经过蒸青处理后,再用火气焙干,用杵臼捣碎。这种制作方法在唐代被称为研膏法,制成的茶称为研膏茶。据北宋张舜民《画墁录》卷1载,"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本区的浙西也有这种制茶法,睦州所产的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山者"[48] ,就是采用的这种"蒸焙而研之"的制法。由于制茶技术的提高,使本区的贡茶以其质量上乘而名闻天下。卢仝称阳羡茶"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49] 刘禹锡赞顾渚紫笋茶"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50] 说明湖、常二州在茶叶加工技术质量方面较入贡前有了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